俄媒关注中国“航母杀手”导弹 美航母无法防御
2014年1月12日,疑似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试射照片曝光,从画面上看,该弹的弹头部分采用长锥形结构,弹体有调姿喷口系统 ,可能用于末端制导和大机动突防。这也是东风21A和东风21B导弹之后首次曝光其最近发展型号的试射。(图片鸣谢:新浪军事)
【环球军事报道】俄罗斯卫星网8月29日报道称,北京9月3日的阅兵将是对中国在二战中战胜日本的历史性纪念。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将展示最新武器。
报道称,庆祝活动将包括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近1.2万名军人将接受检阅,中国政府将利用这一机会突出其最新军事装备,其中大多数将是首次对外展示。
合众社8月25日报道称,中国将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展示其最新的军事技术,包括一款可以携带多个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在23日的阅兵彩排中,中国空军派出了歼-15战斗机和武直-10攻击直升机。
报道称,在彩排中,中国首次展示了东风-21D“航母杀手”导弹。据美国专家称,这种导弹最高能以12马赫的速度飞行,如果它被用来摧毁水面舰艇,美国没有任何针对它的防御手段。
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8月28日报道称,中国不仅拥有兵力超过230万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而且还在过去几年里一再增加军备支出。此外,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之一。此次阅兵将首次按作战体系编排装备方队。这将引起全球军事专家的巨大兴趣。
图片为东风-21B导弹发射试验,东风-21B又称为东风-21乙弹,请注意其弹头与21D明显不同。美国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研究颇深,他们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如数家珍”,美国的研究机构认为,1996年,中国的DF21A获得了最初的战力,中国二炮部队向台湾近海发射了DF15弹道导弹。美国被警告未来将面
图片为早期东风-21A导弹在山西五寨基地进行发射试验,东风-21A又称为东风-21甲弹。美国的研究机构认为,2004年,二炮出版了教条手册,有2页是专门介绍反舰弹道导弹。美国海军情报局第一次提及了中国对反舰弹道导弹的公开兴趣。2005年,美国国防部在解放军定期报道中第一次提及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
图片右侧为东风-21B导弹发射试验,美国认为2009年8月,DF21D火箭发动机工厂建成,同年11月,反舰弹道导弹项目在CCTV-7台公开。美国海军情报局称,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接近形成战斗力。反舰弹道导弹开始受到美国的广泛注意。 2010年5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官称,DF21D能够击中低速运动的目标,命
图片为东风-21B导弹发射车快速部署到发射阵位。美国的研究机构认为,2011年至2012年,中国在南海进行了多次,东风-21D导弹发射试验,并成功命中击沉了由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改装的航母模拟靶船。
图片为早期的东风-21A原型车,请注意导弹牵引车仍为民用卡车涂装。据美军报告称,中国在2012年直2013年,首次实战部署了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该导弹的一个作战旅被部署在广东肇庆附近。目前,美军认为,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具备实战能力,其第二个作战旅可能部署在中国安徽省或河南省。
图片为新时期装备的东风-21B导弹发射车。美军认为东风-21B(乙弹)于2002年之前装备部队,东风-21C(丙弹)于2006至2007年装备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东风-21D(丁弹)于2011年左右装备部队。
2013年10月27日,一部称为《无声较量》的纪录片在网络上走红,纪录片中提到了近年来一些核心部门发生的出卖情报、投敌叛国的事件。画面中还出现了我国神秘的东风-21D反弹道导弹的资料信息。 反舰弹道导弹实际上是普通弹道导弹的“改进版”,普通弹道导弹射程远,可达数千公里,但由于最后阶段
2013年年初,阿根廷一家军事论坛公布了一张GOOGLE EARTH卫星图片,在图片中显示在中国戈壁沙漠中有一个长度大约为200米的巨型白色人造结构,据该论坛称,这个人造结构在模拟美军大型航母的甲板,并配图进行了比较。在图中,所谓模拟甲板被武器轰击出两个巨大的弹坑,十分醒目。 所谓的“航母
现在,按照美媒的说法,弹道导弹依然是依托在大陆的发射阵地上,只不过把对海防御的纵深向前推到了上千公里而已。从本质上来说,它依然是属于岸防兵器。也就是说,反航母的弹道导弹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武器。而航母本身,却是一个纯粹的进攻性武器。(图片为西方媒体认为具有反舰弹道导弹能力的武器
(图为西方网站公布的DF-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实施反舰弹道导弹计划,相对打固定目标,弹道导弹的主要技术改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再入机动制导控制率和计算执行机构的优化,提高突防能力和机动性能;二是研制新的多模式制导头,使之可以配合飞行弹道搜索海上舰艇;三是建设用于对远程水
反舰弹道导弹系统并不只是一枚导弹,从广义上讲,它包含了侦察、通信、指挥、作战四大系统,是一支军队C4ISR体系的缩影和远程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依托我军整体作战能力来发挥自身的战斗功能,又能显著提高全军在与强敌进行的现代海战中的突击能力。这与二战期间德国的超级武器有着
侦察卫星从近地轨道空间观测地面目标,具有范围大、不易拦截等优点,是战区侦察的首选方式。2006年3月17日,我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宣布"十一五"期间至后续5年内,我国将发射18颗资源卫星和对地观测小卫星,以及至少2颗海洋卫星,从而拉开了我国侦察卫星星座建设的大幕。小型卫星在目标
在未来战争中,我国在战前必将及时发射侦察卫星来弥补原有系统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我军近地轨道侦察能力。例如2005年8月2日,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前,我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颗担负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任务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该卫星在太空运行了27天,在中俄联合演习圆满结束
电子侦察卫星与地面监听站都是通过监听无线电信号的方式来进行侦察活动,他们的作用一是侦察敌方雷达的位置和所用频率等性能参数,为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突防和实施电子干扰提供数据;二是探测敌方军用电台和信号发射设施的位置,以便窃听和破坏;通过对所获情报的分析,还可进一步揭示敌方军队的
图为国外认为中国建设天波雷达的卫星照片,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中频至高频频段,使电磁波可藉由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折射探测地平线以下远距离目标,其探测范围为800-6000千米,对目标的定位精度在20~30千米之间,进一步改进算法后,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3千米。最早用于弹道导弹预警和
图为美军建造的天波雷达。在对西太平洋地区的侦察/监视过程中,无人机既可以作为电子侦察卫星的补充,携带无线电接收装置被动探测敌方舰艇、预警机的位置;又可以使用雷达、红外设备主动搜索,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与跟踪,弥补天波雷达定位精度低的缺陷。在现有的无人机家族里,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
反舰弹道导弹与常规弹道导弹的区别主要在于弹头的末端制导和机动控制系统,以及弹载数据链、高温透波整流罩、大功率电源等设备,其推进系统与普通弹道导弹并没有本质区别。考虑到研究工作的紧迫要求,以及维持武器通用性、减少后勤负担等方面的考虑,我国不可能从头研制一款全新的导弹;而应该是在
图为国内公开论文中关于变质心弹头攻击航母的研究,从这篇论文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中国对这种技术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 反舰弹道导弹有着用于侦察搜索突防的特殊弹道。如果使用第三级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可以将中段传统的抛物线弹道转变为带3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使得探测系统在导弹再入
导弹弹头需要携带大量的突防、寻的、控制设备,这些部件的重量至少有200千克,这会减少战斗部的重量,从而影响弹头的破坏力,设计师们恐怕不会愿意上千万美元的导弹命中目标之后却无法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有必要加大火箭发动机推力,从而在维持一定射程的情况下提高弹头重量。
反舰弹道导弹在发射时装填由远程侦察系统(卫星、无人机)提供的目标数据。如果在战时可部署超过20枚侦察卫星,就可做到每半小时更新一次目标数据,并由天波雷达进行实时跟踪,这样对目标定位的最大误差不会超过22千米("尼米兹"级航母35节航速下20分钟航程),这足以满足导弹发射的需要
在普通单脉冲体制雷达不能满足制导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弹载毫米波合成孔径(SAR)雷达进行末端制导,它在方位分辨率上比真实孔径雷达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可实现对目标的直接成像;从而大大提高弹头的抗干扰能力。虽然SAR雷达无法探测正前方的目标,但反舰导弹采用摆动式弹道突防的飞行轨
弹道导弹进入低空制导段的速度也在6马赫以上,导致弹体表面温度极高,必须采用新型耐高温航天透波材料制造的天线窗与天线罩才能保证雷达与红外探测设备的正常工作。透波材料除在电气上要满足低介电常数、低损耗特性外,还必须具有极为宽的频带特性、高的结构强度和抗雨蚀能力,经得住高速气动加热
总的来说,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要超过"鱼叉"、"飞鱼"等常规反舰导弹,具有更强的突防、摧毁能力。相应的,它的造价也远远超过常规飞航式反舰导弹。根据通常的原则,进攻武器的造价应不超过被攻击目标造价的十分之一,这样才能维持武器系统的作战效益,实现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利益。根据国际
反舰弹道导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敌方航母编队,按照美军战术条令,在中等威胁海域实施中、低强度作战时,双航母战斗群是航母编队的典型编成,包括2艘航空母舰、10-12艘驱逐舰、2-4艘核潜艇、2~3艘补给舰,其对抗反舰弹道导弹的主要手段是海基中段防御系统(SMD)。依据携带该系统的军
阻碍探测即防碍防御系统发现、跟踪真实目标,措施包括有源/无源电子干扰(如钨制重箔条,在大气层中雷达可以通过速度差分理出箔条,但在大气层外没有空气阻力,箔条只会慢慢与撒布器分离)、多层隔热保护罩(将真弹头隐藏在多层隔热保护罩或者铝制冷却器中,降低表面温度)、雷达隐身(包括低反射
图片为我国公开论文中关于子母弹药对航母杀伤的研究。
美国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研究颇深,他们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发展总结如下: 1996年:DF21A获得了最初的战力,中国二炮部队向台湾近海发射了DF15弹道导弹。美国被警告未来将面临弹道导弹威胁。 1997-2002年:中国公开有关中国反舰弹道导弹(ASBM)概念资料。 1999年:第一艘神舟飞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