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网红 中国“网红”为何常昙花一现
网红,就是那些网络红人,每隔那么一段时间,某人因某事在网民的热切关注下,就在网络上走红。
来看看这些年,网红们如今的境遇如何?
1芙蓉姐姐:励志女神
芙蓉姐姐算是最早的网红了,成名原因:原名史恒侠,陕西工学院机械系毕业,曾是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军中的一员,2005年夏天,由于网络拍客将其照片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成为了网络上人气火爆的红人,被称呼为芙蓉姐姐。成名后,演戏,做主持,出唱片,出书,广告代言一样都没落下。
现状:2011年,励志的芙蓉姐姐以一身青花瓷造型重回清华拍写真,尽展瘦身正果。且2011年7月30日,芙蓉姐姐开演唱会,外形巨变,暴瘦一圈的芙蓉姐姐被网友称为“励志女神”。
2凤姐:成为凤凰新闻客户端签约主笔
成名原因: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被人称为“凤姐”。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2009年10月下旬开始,罗玉凤在上海地铁陆家嘴站散发相当雷人的征婚传单,开出七条令人啼笑皆非的征婚条件,事件被人记录并上传互联网,引起激烈讨论。
现状:罗玉凤2010年11月受到美国中文电视邀请赴美面试,在电台面试失败后提出加入中国民主党美东党部,借机申请政治避难而在其签证到期前递交美国绿卡申请。2010年底又在其微博透露绿卡申请受挫而去外地餐馆打工。而如今,凤凰新闻客户端更是邀请她,作为签约主笔。
3奶茶妹妹章泽天:当了京东老板娘
成名原因:2009年7月3日,章泽天的同学因高二新学期重新分班而互拍照片留念,随后章泽天同学将章泽天手捧奶茶照片上传到QQ空间,之后照片经过网络转载而传播。随后持续发酵,出现在各大论坛贴吧中,意外走红,成为一代网红。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
现状:2013年8月,奶茶妹妹赴美国巴纳德女子学院交流时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擦出火花,2014年3月两人被踢爆恋情,今年8月8日领证结婚,正式升级为夫妻,成为了京东的老板娘。
4天仙妹妹尔玛依娜:转型为职业演员
成名原因:天仙妹妹,本名叫尔玛依娜,原为民族歌舞团舞蹈演员,2005年,因一组甜美笑脸的清纯照片无意间走红网络,被大家称为“天仙妹妹”。
现状:2006年,凭借电影《香巴拉信使》《尔玛的婚礼》获得金鸡百花奖、华表奖等众多奖项,并先后受邀参加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成功由网络红人转型职业演员。2007年进修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随后在众多影视作品担纲女一号,佳作不断。2014年7月,“天仙妹妹”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目前已是一家小影视公司的老板。
5“HOLD住姐“谢依霖
谢依霖因2011年8月9日在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节目中扮丑搞怪而走红。后签约经纪公司金星娱乐,正式成为艺人并往综艺咖方向发展。
现状:参演郭敬明系列电影《小时代》三部中唐宛如一角,正式成为演员。拍戏,主持,广告代言,真人秀全面开花,曾为为《男人装》杂志宽衣解带,令网友大呼实在HOLD不住!
6郭美美,炫富之后锒铛入狱
成名原因: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并在随后几年,以炫富而成为网络红人。
现状:2014年7月9日,北京警方经过缜密侦查,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郭美美系参赌人员。郭美美对参与赌博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7“度娘”刘冬:“开课吧”主持人
成名原因:2012年1月因在百度年会中表演T台秀而走红网络,随后参加了《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同时发行了个人单曲,还担任数位歌手的歌曲MV女主角。
现状:2013年10月离开百度加盟慧科教育旗下泛IT在线教育平台,目前担任该平台“开课吧”公开课中的主讲人。
中外“网红”生存现状
网络喧嚣,“红人”易碎。比起这些依然摇曳生姿的网红们,曾经充斥网络的“天仙妹妹”、“犀利哥”、“网络小胖”、“龅牙哥”等,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个多月前刚刚走红的叶良辰也很快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从“草根”独舞到批量生产
有资料显示,“网络红人”作为专有名词在中国广泛开始使用是在2005年,并且是与芙蓉姐姐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之前早已有痞子蔡、木子美等人在先,“但他们以文字的魅力和文字符号的形式介入网络,受众关注的是他们传播的信息而不是他们本人,所以真正以人为关注对象的网络红人可以说始自于芙蓉姐姐。”有专家如是说。
芙蓉姐姐成名于2004年前后,因在网络论坛发布大量“S型”照片而引发网民强烈关注,在一片喧嚣的嬉笑怒骂声 中,芙蓉姐姐火了。
五年之后,另一个自我迷恋的网络红人开始出道,她就是自称“信凤姐,得自信”的罗玉凤。与芙蓉姐姐着力展示自己“S型”身体不同的是,凤姐的走红依靠的是雷语。
“所谓的网络红人,最初主要是作为互联网发展初期文化无权者(也就是所谓的草根)的一种另类表达形式出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日内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常江认为,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早期“网红”,通过发表出格言论或做出令人侧目的举动等方式,来实现一种在传统媒介形态下根本无法实现的自我表达。
和之前两位靠举止、言论出名不同,“犀利哥”的走红有着很大的偶然性。2010年1月30日下午,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宁波街头试镜时,无意间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正迎面走来的男子眉头紧锁,抽着烟,腰间系着条红布袋,挎只大号购物纸袋。这张 “很有FEEL”的照片被传到网络上,一下子成为中国的“时尚风标”,犀利哥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
自此也开启了网络红人的另一阶段:他们往往是偶然被发现并被传入网络,受到网民们的合力编码和传播,进而闻名于网络。
天仙妹妹、奶茶妹妹、米线西施……一批青春貌美的红人们瞬间涌现在网络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另一边,龅牙哥、网络小胖等则以夸张的表情和形象被网民调侃着。而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高度商业化的“全民媒介”,网络红人们如同其他消费品一样,其背后的利益也被挖掘出来。
“互联网领域开始出现大量带有明确利益诉求的炒作行为,‘网红’成为一种权力或商业的塑造,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常江分析说。
盘点近些年网络红人事件的背后,不难发现“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们的踪影。他们以工业化的流程,将网络红人推入到批量化生产阶段。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其影响下公众接受信息趋向于碎片化、浅层次、微阅读,网络红人在新时期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更加多元和丰富,有专门八卦明星的微博博主,有在国外生活传递外面信息的网络大v,也有犀利点评时尚和娱乐的微信公众号等等,涉及范围更广。
成名门槛越来越低
尽管芙蓉姐姐一直不希望别人把她归入网络红人行列,并坚称自己当初走红是因为美丽和真诚,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走红的背后也离不开网络推手的加入。
当时天涯论坛想找一些话题热炒,曾经的网络推手陈墨和他的团队很快发现了在高校bbs小有名气的芙蓉姐姐,于是便开始联络几个版主,希望能推广炒热“芙蓉姐姐”。与此同时,陈墨自己负责拍片子,网络写手写文章,再找其他网站跟进,并通过传统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草根’炒热‘草根’”。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红人的生产及传播中来,网络红人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任何人只要你买几万粉丝,卖点东西,你就能成为网络红人。”网名为“轰叔”的廖劲锋说。他去年大学毕业,如今已经是一位在微博上拥有百万名粉丝的“成长型”网络红人。目前正在引导粉丝们进行一个“轰你来”烤白薯的项目,把纯天然、无公害的白薯放进电烤箱烤熟,再通过精致的包装卖给好看的人吃。
但是在廖劲锋看来,通过特殊途径获得粉丝只是表面上的“红”,真正红还是依靠自己。“我们属于‘自媒体’,有自己的传播力。”
有人励志,有人被迅速遗忘
凤姐一直朝着“励志典型”努力,当然这条路并非坦途。
与芙蓉姐姐成名于论坛不同,凤姐则是在微博上走红的。而且凤姐一路走来一直靠自己单打独斗。
2009年10月下旬,初到上海,凤姐在陆家嘴附近发过上万份征婚传单,“誓嫁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长得要阳光帅气,必须是经济学专业或精通经济学……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除外”。而其本人则被某网站描述为“身高一米四六,死鱼眼,蒜头鼻,蛤蟆嘴”,强烈的反差和夸张的自信令人们对其“刮目相看”。
一年后,凤姐在微博上表示美国签证通过,“我到美国了,我要去找奥巴马了。”据报道,这条微博被转发了逾3600次,吸引了4000余条评论——几乎都是对她的人身攻击和对奥巴马的“同情”。
到美国之后凤姐曾一度变得很低调,只是偶尔传来一些细碎的信息。五年后,由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她再次成为焦点。
那本是一篇讲述美国纽约美甲沙龙工人生存境况的报道,因为凤姐的出现而在国内广泛转载。报道中指出凤姐在美国活得并不轻松。就在前年,她才找到了每周可以休两天、环境和收入更好的工作。她渴望三到五年后花3万美金买下一家美甲店自己做老板,梦想着“好好学英文,找一所语言学校学习。再找一所大学拿一个学位,找一份我真正喜欢的工作”,甚至“成为华尔街金融家”。
而在国内,除了依然活跃在微博上外,她的最新动向是成为某大型门户网站客户端的签约主笔,在撰写的第一篇《中国明星的“黑舞台”》一文中,她评论中国毯星的花边绯闻,吸毒明星的黑历史等等,俨然一个文化精英。尽管文章内容和文笔备受争议,但身份角色的转换,足以让不少网友感慨“凤姐证明了梦想一定是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实现了”。
而那些已经被网络渐渐淡忘的昔日红人们又过起了平凡的普通人生活:“神一样的男子”犀利哥在成名之后曾经有过一段风光的生活,还回到家乡为家人盖起了洋房。原本应该过富足日子的他又被曝出再次流浪在街头;网络小胖也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并升为父亲;天仙妹妹则已脱去当年的少数民族服装,但身着时尚装束的她已与普通人无二……
为何后来的网络红人们成名快,被遗忘的也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室主任殷乐看来,这与网络媒体本身的特点有关,“资讯极大丰富,热门话题存活时间短,网红如果不能激起新的话题就会被自然淹没。”
她说,在对网络红人的消费中,受众的快消品消费者特征日趋显著:简单、快捷、冲动、感性,也正因此,网络红人的可替代性变得越来越高。
“网红”是把双刃剑
不可否认,“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畸形营销,再加上商业利益裹挟下个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部分网络红人走上了从早期的强调自我到后来为成名近乎厚颜无耻的歧途,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容忍底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红人和网络一样成为双刃剑,他们可以传播反映社会公正、关注社会良知的信息,可以传递励志成功的正能量,也可能对负能量的扩散推波助澜,误导公众的不良感知。郭美美的锒铛入狱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一个领域过多被权力和资本所浸润,这个领域内的文化现象也不可能仅仅是纯粹的文化现象了。”常江说。
有意思的是,针对网络红人的围观者,舆论也一直争议不断。有人指责社会浮躁,有人批判大众进入审丑时代。对此,殷乐认为应该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其中的文化宽容性、受众参与生产的创造性,也要谨防过度商业炒作带来的多种危害。”
常江也持同样的观点,他指出,“网红”反复流行折射出庞大的网络用户中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狂欢倾向。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互联网文化显然比西方国家带有更强烈的反传统和去崇高化气质,很多人借助对“网红”的消费来实现一种宣泄,这种心态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美国“网红”:有些成名过早反受其累《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青帝 王千惠 发自芝加哥、洛杉矶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网络已经十分依赖,加上对新科技感觉灵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寻求网络途径成名。网络降低了门槛,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或者一夜爆红,或者慢热成星。
今年《时代》周刊发布了“30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的名单,其中不乏现实社会中的名人,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在网络上起家的草根“网络红人”。
既有轻松一族,也有严肃一派
《时代》周刊列出的30位网络名人年龄在17岁到40岁之间,其中最年轻的是1997年出生的纳什·格里尔。
这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蓝眼睛帅哥,2013年还在高中念书的时候发现在当时新鲜出品的手机应用Vine上发6秒长度的小视频很好玩,开始发一些源自他自己生活里的幽默小片段,很快就获得了同学的欢迎,继而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一举成名后纳什参加了Magcon(网络红人的巡回表演团队),到全美各地办粉丝见面会,后来干脆辍学到加州和另外一名“网红”小伙子买下了一套公寓,自寻经纪人,开始了全职靠网络名气挣钱的事业。
纳什的视频看起来好像粗糙而不经意,内容不是他和朋友一起搞怪就是他和兄弟姐妹唱歌玩耍,实际上他承认是经过团队反复拍摄加上剪辑而成,多数都事先有剧本,说明他的成功完全不是偶然,也并非仅靠一张漂亮的脸蛋,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达成。
截至2015年7月,纳什在Vine上有一千二百万跟随者,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用户,“优兔”(YouTube)上有440万人订阅他的频道,推特上有480万人跟随他的一言一行,品牌会出2.5万到10万美金的高价请他在Vine上推销产品。上电视,品牌为他出系列产品,甚至拍电影和当音乐录影带的导演,纳什可谓红到发紫。
除了那些标榜时尚和幽默的网络红人外,美国还有另外一类“网红”:严肃深刻的思想先驱者。比如黑人作家塔奈希西·科茨,他的博客专注于讨论种族、政治和文化等话题,不时会引起政坛的大讨论,而他的追随者们也在他的博客留下激烈但有意义的辩论。还有一位草根“网红”则是业余的营养学家瓦尼·哈里,她用博文做武器,专门曝光大食品公司产品中危险的成分,虽然许多人说她不够格,但她的影响力足以让这些公司胆战心惊。其他几位冒着个人风险来推动改革的人士包括女权主义游戏作家安妮塔也掀起了不小的社会风暴,甚至收到了仇恨者的死亡威胁,但是也让人们关注到了女性电游玩家的受歧视状况,推动了两性平等的浪潮。
为名所累,反被遗忘
和互联网发展早期出现的那些网络名人们不同,如今的“网红”跨越了大量的社交媒体,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手机应用和平台上一起发力,因此他们多数有团队共同经营。虽然美国主流文化对于一些网络明星还持有轻视的态度,但往往因为追随者众,他们越来越多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比以往更容易实现跨界发展。
但是,网络也是一个健忘的世界,有些“网红”成名过早,反而是束缚了自己,被网络名气所绑架,欲罢不能,转型困难。网络造星日新月异,要长期红下去,仅靠一时的轰动是维持不了的。
2011年,美国有一个备受瞩目的流浪汉,跟国内早前广受热议的“犀利哥”一样,因“随手拍”而为众人熟知。这位大叔的名字叫做泰德·威廉姆斯,走红后电台、广告公司想要雇用他作为主持、声优;各大电视台争相邀请他上节目做访谈;有电影公司想买下他的故事版权;甚至有受到他的事迹激励的人要赠予他房产。眼看着早年倒霉的泰德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马上就要拐弯加速冲上人生巅峰了。
可他在拥有一切之后变得怎么样了呢?——他又再一次变得一无所有了。据报道,成名后的泰德过得远不如想象中的好。年过半百的泰德似乎并不适应铺天盖地的名利。他没有做好自己的财政管理,轻信他人,还签下了许多不该签的合约。糟糕的理财外加赔偿违约金让他不堪重负。他的出租屋里没有家具;在以车代步的美国,他买不起二手车,也付不起汽油钱。名气大噪的泰德甚至一度再次破产和流落街头。好在,他至少没有重回吸毒的不归路。目前泰德事业的方向转向了公益慈善,并且也步入了婚姻殿堂。
故事还算完满,但假如泰德能在成名之初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方向,他本可以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
欧洲“网红”:职业化避免昙花一现《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刘佳 发自布鲁塞尔男孩迷恋网游、女孩痴迷打扮,可能让不少望孩成龙的家长捏把汗,多少训斥过孩子打游戏、好打扮会耽误学习将来找不到“好饭碗”。而在欧洲,发展这些传统眼光里的“青春期不良嗜好”正成为不少年轻人正儿八经为之奋斗的职业目标。
一批批在网络世界走红的青年更是端起了“金饭碗”,甚至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网络红人”已不再只是一种现象,而正慢慢成为欧洲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新职业。
边打游戏边赚钱
英国堪称是欧洲“网红”职业化的孵化园,有不少欧洲青年慕名前往英国,为的就是借助英国良好的网络商业氛围将“网红”运营成一项事业。靠直播游戏实况变身全球网络第一富的红人PewDiePie(真名叫费利克斯·阿尔维德·乌尔夫谢尔贝格)就是英国“网红”职业化的一个典范。
这名出生于1989年的瑞典人在家乡查尔姆斯技术大学就读期间登记了“优兔”(YouTube)账户,之后更是因全职坐镇网游直播而一度休学。正当远在哥德堡的父母替他的前途焦虑时,在网上“尽情玩”、“有些疯”的PewDiePie却成了网络世界的“绝对偶像”。评论真实、表达夸张、乐于互动,爱讲有些蠢的灰色笑话,好批评不时还会破口大骂,激动时甚至要在摄像头前尖叫,这些疯狂的行为在网友看来则是超级有个性。
辗转英国的PewDiePie终因拥有大批网络粉丝而获得多家商业机构资助,后签约成为网游专业工作室运营“优兔”频道。除了游戏厂商的青睐,他的巨大网络号召力也让他成为广告商的宠儿。目前,PewDiePie与同为“网红”的意大利女友、专职美容视频的CutiePieMarzia(网名)在英国经营着他们的“优兔”播客职业。
在英国,靠游戏而红的网络名人不止PewDiePie。根据英国网络公司Tubular受英国广播公司委托进行的调查统计数据,英国“网红”前十名中有1人从事网络喜剧,还有1人则是美容、烹饪、DIY明星,其余8人均靠游戏娱乐出道。其中英国本土第一网络富豪就是电子游戏评论员KSI(真名奥拉吉德),他凭借年入450万美元位居福布斯全球“网红”富豪榜第五位。
口碑与争议并存
但不同于大多数“网红”的昙花一现,PewDiePie能勇夺“网红”富豪桂冠还在于“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模式。除了一丝不苟的网游在线直播评论,配合签约东家要求做好分内营销职责,靠YouTube起家的PewDiePie还与游戏开发商联手开发了自己品牌的视频游戏。除此以外,他还频繁上电视节目,为电影配音,客串出演电视剧,出版搜集有自己网络名言的书籍。
这个线上达人还积极“下线”与粉丝现实互动,除了将部分收入捐赠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等机构,他还发动粉丝参与多项公益慈善活动。在他的号召下,他的粉丝团“PewDiePie兄弟军团”为多项动物、儿童救助活动立下汗马功劳。这些社会活动也都让他频繁成为媒体追逐对象而保持相当高的公众曝光率。
热衷公益为他的公众形象赢来了“好口碑”,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15年全球具有网络影响力的30人之一。但他在网上的过激行为同样招致了各界对他“负面影响力”的抨击,尤其是他充满暴力倾向的粗暴语言,甚至有拿强奸当笑柄来揶揄。
同样地,KSI也因视频中不乏“言语暴力”面临外界指责。这名黑人青年还曾在2012年因网上视频存有侮辱女性嫌疑而遭到性骚扰起诉。
有赞成“网红”职业化的网民认为年轻人有权发展“新工种”,但也有不少批评人士反对,认为这些“另类成功”会带坏网络文化风气,给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树立一个极端形象,雅虎新闻评论员罗布·沃克就把这样的走红称之为“极度疯狂病态”。
中国“网红”为何常常昙花一现
网络红人(简称“网红”)的出现跟网络的传播特征、现阶段人们对信息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成名机制是有很多“把关人”的,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东西如今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人仅仅靠出格的观点和行为就能吸引大量的关注,从而形成对她或他的消费与传播。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回过头来看,芙蓉姐姐、凤姐其实不过是最早的自媒体运营者罢了。只不过,她们是通过丑、出格的方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们对自己传播的目的仅仅是表达自己,最后很多都走上了自我营销的道路。
从经济层面的意义来看,网络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网红”们结合“自媒体”特征,将后者变成了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甚至衍生出“网红经济”。有一类“网红”,把自己嵌入一个产业,例如时尚产业,背后其实更多是经济利益和公司力量在推动。当然,目前国内“网红”昙花一现或炒作或风水轮流转的现象,其实也有网络时代大众拿无聊当有趣以及文化的贫瘠因素使然。
从社会学的冲突论视角来看,网络红人现象其实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可以理解为社会转型期间因各种利益冲突产生的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这也只涉及其中一类“网红”。这类“网红”并不是自己想“红”,而是被网民消费并进行病毒式传播,他们变成了文化代码,反映出围观网民自身的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抒发自己对某类东西(例如权力)的调侃式、解构式的表达。譬如,乞丐打扮的“犀利哥”被网民认为穿着“时尚”,不仅有对如今时尚界的嘲讽和解构,也体现了自己的一种舆论表达方式。大家并不是真心的对这个“网红”感兴趣,而是借由网络上这个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今年,《时代》杂志评选的出30位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网红”,相当多元,但其中不少都能持久保持影响力,而中国“网红”这些年能持续“红”下来的却并不多,昙花一现的倒是不少。
大多数中国“网红”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更替速度很快,变红的方式与路径是很清晰的、很容易复制的——大部分依靠出格的言论、哗众取宠的方式来“红”。今天出了个芙蓉姐姐,明天又会有“孔雀妹妹”,网民也会产生消费疲劳。
在西方,无论是为变性人发声、为黑人发声的博主,还是为纽约街头的普通人拍照并号召粉丝向中东难民捐款的美国摄影师,他们中不少已经是公共意见领袖,已经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他们对自己关心的社会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是自己真心推动的,并且最终将这一议题推到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他们可以说是跟随时代的步伐,把握了时代的敏感点,自身也切实在付出,把传统媒体没能深入关注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挖掘出来,一旦他做成了,他就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其实,不仅仅对“网红”,任何在我们的舆论场里能发挥影响力,以自媒体的方式具有传播力、影响舆论能力的人,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在公共领域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作者 纪莉 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