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剑留徐看季札与徐君的生死之交
网络配图
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后期, 在江苏的土地上, 有两个诸侯子国。一个是长江以南的吴国,一个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徐国, 徐国的国都就在泗洪境内的半城一带。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第十九世国君名寿梦,寿梦有子四人,长名诸樊、次名馀祭、三名馀昧、季名季札。在四子中,季札博学多才, 仁义贤德。寿梦想仿效周太王立文王为嗣的立贤传统,遗命季札为嗣,由于季札的多次礼让,此遗命卒未实现。吴国自寿梦以后,进行了多次的王权交替,都因为季札坚持礼让,确保了公室权力的顺畅进行,制止了公室权力交替中可能引发的内乱,使吴国赢得一段宝贵的稳定发展时期,终于成为春秋后期的一霸。
在吴国的权力交替中,季札四次让国。鲁襄公十二年( 公元前561 年),吴君寿梦卒,据寿梦遗命, 吴公室欲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则坚持确立嫡长子继统原则,礼让不受,在季札的坚持下,“乃立长子绪樊,”摄行事当国,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国。诸樊除父丧,又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季札又辞谢, 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诸樊卒后,“有命授弟馀祭, 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因此,吴自诸樊( 公元前560 年) 以迄馀昧( 公元前527 年卒),四世30 余年间的公室权力交替,均按兄终弟及的殷制进行。
馀昧死后,按兄卒弟承的殷制,应该轮到季札为国君,国人也欲授权于季札,季札再作礼让并逃去乃立馀昧子僚,这是季札三次让国。王僚继统, 既违背了先王寿梦及诸樊的必致国于季札的遗命, 也不合于“嫡子嗣国”的礼制,终于成了公子光弑王僚代立的口实。公元前515 年,即吴王僚十三年, 诸樊的长子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自己做了吴国的国君,即吴王阖庐。此时,季札在晋国,闻变后返国,此时的阖庐遂致国于季札,季札辞而不受, 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一‘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 季子遂去延陵( 今常州),被称为“延陵季子”, 终身不入吴国,这是他第四次让国。
季札的四次让国,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高尚品格,在吴国发生弑君代立,很可能引发全国内乱的政变中,季札高瞻远瞩,从维护吴国“社稷有奉’’的根本利益出发,谨守礼制,不偏不党,不诬死者,不阿新贵,不恋权势,功成身退,静待天命,从而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废立争端,巩固了吴国公室,稳定了吴国社会。这一明智的人生哲学,使季札于纷纭多变的政治斗争中自立于超然不群的特殊地位。为了国家社稷的长存,既不作旧党的牺牲品,也不学什么的开拓者,道路坎坷而化险为夷,功名显赫而不贪恋势位, 因此能独善其身,殊荣终身,名垂后世。
对于这样一位远见卓识、多才贤达的政治家、政治观察家和预言家、第一位系统全面评论“周乐” 的古文化专家及儒家先驱者,春秋列国无不倾慕, 常聘请季札前往各国,评论国政,评议礼仪与乐制, 特别是“周乐”,借以评论周朝和诸侯国的盛衰大势。
公元前544 年( 即鲁襄公二十九年、吴馀祭四年),季札受聘出使鲁国,他带着随行人员从吴都出发,一路北行,当他进入徐国地界时,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暗暗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徐君素以仁义著闻,今得见矣。”于是决定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吴国贵公子季札来访,心中特别高兴,盛情相待。在交谈中,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宝剑,非常喜爱, 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季札从徐君的举止神态上, 看出了他的心思,欲将宝剑赠送给徐君,但转念一想,佩带宝剑出使别国,这是一种礼节,现出使鲁国,没有宝剑怎么行呢? 季札在心里许诺,待从鲁国回来,一定把宝剑赠送给徐君。
辞别徐君,季札来到鲁国,鲁襄公请季札观看了一场极隆重、高水平的“周乐”演出,对于来自蛮夷区的季札竞能“尽自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 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
在鲁国一年多的时间,季札出使返回。他与随从从鲁国又途经徐国,决定再次拜访徐君,告知聘鲁的收获,并将宝剑赠送徐君。当他来到徐国,听讲徐君已经去世,季札非常悲痛、后悔,他将宝剑赠给徐国嗣君,嗣君答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从者谏说:“这是吴国之宝,何况徐君已死,又何必赠呢?”季札说:“我上次未赠, 是因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将宝剑默默地许给了徐君。怎么能因为徐君不在, 就违背自己原来的心意呢? 再说,作为一个吴国的使臣,不讲信用,邻国会如何看待我们吴国呢?”因徐国嗣君一再坚持不受,季札即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
季札挂剑留徐、守诺重信、始终不渝的高贵品格, 很快在诸侯各国传播开的, 徐人对季札更加崇敬,编了一首歌以示褒扬,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为了纪念季札, 后人们在徐君墓旁筑了一座高台,名曰“挂剑台”。据《泗虹合志》记载, 每逢洪泽湖水上涨,周围水天相连,而挂剑台与徐君墓却没有被淹没。同时还有宝剑化龙的传说。历史上,“挂剑台”已成为古泗州的一处名胜, 原“泗州十景”中,就有“挂剑台秋风”一景。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 季札与徐君的品德已为泗洪人民所继承,泗洪人民古朴淳厚、热情好客、义气大方,对朋友恪守信义等就是季子挂剑的遗风,多年来,这些世情风俗,就像挂剑台一样, 年年修茸、代代相传。(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