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起贾玲保卫战 文艺如何百花齐放?
【海外网编者按】
6月27日,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中恶搞“木兰从军”,塑造了一个被父亲骗去从军,贪吃、胆小还花痴的花木兰,完全颠覆了巾帼英雄忠、孝、贞、烈、义的历史形象。节目播出不久便遭到木兰故里河南章丘市众多虞城县人民的不满和抨击。随后,网络上有关贾玲该不该丑化花木兰道歉的热议如山洪暴发。“傻大妞”版花木兰引得了不少观众捧腹,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谩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花木兰。编者看过这个小品后,忍俊之余不免暗暗担心,这个小品会不会颠覆一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根深蒂固的英雄记忆难,一个英雄形象的轰然倒塌却就在一念之间。当然,这只是编者的个人观点。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热点事件是如何发展和反转的。
海外网综合报道
文史学家:这出闹剧令人作呕
7月10日,新华社播发新媒体专电,专门聚焦此事,援引木兰故里商丘市文史专家郭义方的话称:“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欢乐喜剧人》栏目如此恶搞,是误导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对后世子孙。”新华社还发评论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其至忠至孝、大智大勇的行为,为人们久久传颂。而恶搞节目为博人一乐,无底线丑化花木兰的形象,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勇缺乏敬重,且容易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形成误导。
网友众说纷纭
对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抨击贾玲恶搞花木兰一事,许多网站都发布了调查,数十万网友参与了民调,网友众说纷纭。有网友认为“恶搞可以有,但是要杜绝恶俗。”网友“小井儿”表示:“娱乐是娱乐,但也要做到尊重,恶搞也要有原则。”网友“茶妹纸”则认为:“成年人已经有分辨能力,可以明辩是非,但是如果这个小品被孩子看到呢?”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木兰从军》只是一则小品,不必小题大作。有网友表态称:“一大堆更恶俗的抗战神剧为什么不见有人上纲上线,不就是一个搞笑节目吗?”
贾玲道歉: 辜负大家,对不起。
18日下午,贾玲就“恶搞花木兰”一事发表道歉声明:“辜负大家,对不起。”
道歉原文:
首先对喜爱我的观众致歉,由于我的无知和疏于学习演绎了花木兰这个作品。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感谢对我批评教育的热心观众,接下来我会更好更多的学习演绎更多正能量悦人心的作品。艺术无涯,传统有界!也对东方卫视,对同仁们说声对不起。再次真心的说声抱歉。
网友发起贾玲保卫战:文艺就要百花齐放
若说,《木兰从军》只是电视上的喜剧,那么,围绕贾玲道歉的多方反应,促成了“今夜我们都是喜剧人”的高潮。按这个标准推论,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后妃,以及传奇话本小说戏剧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陈圆圆,携手佛教济公道教三清,都会男默女泪,然后高喊“向我道歉”。如此一来,戏剧等文化艺术只能谨言慎行,战战兢兢地程式化演出,成为新时代的样板戏。
不少网友发起“贾玲保卫战”,反对道歉,因为文化艺术不能只发出一个声音,百花齐放就得“不合时宜”,就要“有违公众审美习惯”。大胆地挑衅主流审美的作品未必都是好的,但好作品必然不会媚俗,不会刻奇,你好我好只会结出先天愚型不喜不悲不怒不惊的丑陋果实。显然,贾玲创作喜剧的禁区,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但肯定不能是民众喜怒无常的脸色,否则舞台上只有悲剧可演了。
客观地说,“傻大妞“版花木兰确实脱离了历史文化信达雅的境界,不免让观众感到俗不可耐,但毕竟这只是一部喜剧,并不是写进教科书、混入史书的一个污点。然而,正是因为所属领域不同,才造成了各界声音的不同。文艺需要百花齐放,却也需要有一个度,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恐怕是今后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整理/栾雨石)
海外网“娱论煮艺”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