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46495,.国庆档好片扎堆,《夏洛特烦恼》如何逆袭?,.2015-10-13 09:54:20 ,.204141,.刘国民,.middle

国庆档好片扎堆,《夏洛特烦恼》如何逆袭?

EE367AE5580956595162502A96D04640.jpg

【海外网编者按】

这个国庆档,《港囧》《九层妖塔》《解救吾先生》《第三种爱情》四部电影瓜分票房。《夏洛特烦恼》明星阵容欠奉,前期也没怎么宣传,然而,就是这部上映前都未被看好的喜剧片却以5.58亿元摘下国庆档票房冠军,甚至于一天的票房超过《港囧》和《九层妖塔》的总和。究竟这部小成本小制作影片何以能逆袭?海外网小编综合各家之言,带您一探究竟!

良心之作必将打动人心

与其说《夏洛特烦恼》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多部小品的集合,这些个小品虽然是开心麻花剧组的惯用剧情,但是却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有新意,小品式的对话配上主演夏洛(沈腾饰)和马冬梅(马丽饰)的默契表演,观众仿佛就在电影院把这些年错过的春晚小品全都观赏一遍,从这部电影的广泛好评度可以看出,电影其实不需要太复杂的剧情起伏,观众需要的是新鲜感,而一部迎合了大众口味的电影肯定会迎来高票房。

相比于同样高票房的另一部电影《港囧》 ,《夏洛特烦恼》的口碑却比《港囧》高出一大截,至于其中的原因,观众眼睛是雪亮的评价也是客观的,同样都是以青春校园为第一场景切入,《夏洛特烦恼》表达的情感汇聚了难忘的校园记忆、青涩的恋爱回忆、蓦然回首的真爱……通过一幕又一幕的剧情推进,带来正能量的"爱与梦想"的故事主题将不断深化,而这些都来得自然而然,没有过多地铺垫和冗余,其中主人公夏洛酒后倒在马桶边,吐得不省人事然后穿越时空的故事看似荒唐,实则别有韵味,这一幕在最开始的观众看来是不理解的,看到最后结尾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主人公的这个“梦”好真实,把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融入进了剧情,其实,这才是一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段小品的魅力,短小精悍,看似无厘头的剧情却有深包袱,等包袱被人发现时,才觉得意犹未尽。

《港囧》是有笑点也有尿点,而《夏洛特烦恼》则是笑点与泪点并存,这也看出了小品演员们的演技确实更接地气,更懂得与观众的审美趋向互动。其中有一幕夏洛欺负一个绰号叫大傻的人时,用了一句“我把全部都给你,你把马冬梅留给我”,大傻虽然很傻,但是在一幕幕啼笑皆非的闹剧背后,他内心隐藏着的是一颗固执的善良的心,夏洛对他有恩,但是傻归傻,他爱马冬梅,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爱的人,即使自己穷得一文不剩。所以即使是在笑,观众也在看电影的同时体会到了导演想要告诉的一种情感,笑着流泪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放声大笑的同时马上又热泪盈眶,笑得不顾及,哭得也是稀里哗啦,留给人的太多,情怀来得恰如其分,这才是电影细腻得让观众舒心的地方。

79a51137-ac1f-416d-9a84-152be94a4c25.jpg

要感官娱乐更要精神快乐

“有意思”和“有意义”并非势不两立的相反选项,而是完全可以兼容——这是好的喜剧本就该有的特质。电影巨匠卓别林,曾以喜剧投射社会政治文化,《大独裁者》《摩登时代》中很多幽默却深刻的画面,成为影史经典;而如冷面笑星巴斯特•基顿、法国导演雅克·塔蒂,则以独特的喜剧风格,凸显人于现代世界中的荒谬处境。更不用说文学领域了,从古希腊的阿里斯多芬到中世纪的拉伯雷,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类型,喜剧可说与人类艺术史一样悠久,也一样深厚。

“喜剧何为?”这或许正是我们当前的文艺环境中,《夏洛特烦恼》提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电影最热衷的是打“性的擦边球”,充斥粗俗的“下半身玩笑”;一些作品,打着“无厘头”的幌子,其实只是无趣无味的抖机灵,甚至消解英雄、颠覆历史来制造噱头;还有一些喜剧,“拿旁人的痛苦来让自己取乐”,因为涉及到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甚至生理特征歧视等,引来很多抗议的声音。流风之下,喜剧甚至成了低俗的代名词。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喜剧能予人快乐、让人开怀,但同样可以于精神世界有所拓展、于世道人心有所补益、于价值构筑有所建树。说到底,不管是喜剧或者悲剧,不管是古装还是现代,这都才是文艺作品的安身之所、立身之本。一些粗制滥造之作,即便一时赚个盆满钵满,也就是三五天的热闹,爆竹响过以后就各自散了而已。

f8b156c2006b177d8d864e.jpg

回归作品本身才是好电影

虽然“情怀”已经是用滥了的词,但究其本意,文艺作品中还是不可或缺。不管是电影、文学,还是歌舞、书画,这样的情怀,正是体现在对于那些“不可抗外力”的拒绝。为了票房出乖露丑、为了利益无聊炒作,这都只是借口。缺少了心中的坚守,没有了价值的准星,不过是根风中的苇草而已——更何况还不会思考。

说到底,文艺不是市场的奴隶、不是权力的附庸,同样,也不是流俗的俘虏、不是娱乐的帮闲。老老实实地回归作品本身,是电影则拍好每一个镜头,是小说则敬惜每一段文字,是话剧则推敲每一句台词,作品或许才能如影片中的夏洛一样,穿越种种浮躁,寻回最初的自我。

2015年国庆档在一片喧哗和各种打破纪录的声音下落幕,不管票房或高或低,口碑或弹或赞,至少让电影人和业内人士看到了三件事:1、好口碑、高质量的作品不会被埋没;2、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华语电影被年轻人接受和鼓励;3、一个热门档期的市场容量和空间会越来越大。至少,这些征兆的出现将预示着华语电影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整理/王书央)

海外网“娱论煮艺”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