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鞋巨人勇闯非洲——埃塞华坚集团成长记
中国在海外做了近百个园区,开花结果的却屈指可数。其中最知名的成功案例,就是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东方工业园的脱颖而出,离不开一个在埃塞一年能产几百万双鞋的中国民企 —— 华坚集团。
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出发,行驶大约30公里,有一座现代化生产工业园区东方工业园,全球领先的女鞋生产制造商华坚集团的埃塞俄比亚国际鞋城便坐落于此。和亚的斯亚贝巴的本地人打听,他们都知道工业园里的华坚鞋城,因为从华坚入驻至今,当地人从中受益匪浅。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非盟的所在地。虽然在过去的12年中,埃塞经济一直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是它仍然是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将近一亿人口的埃塞俄比亚人均GDP不足500美元,80%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GDP中的四成来自于农业。
2011年8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前往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其实,他那次中国之行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带回祖国,发挥埃塞生产要素的低价格优势,发展本国的轻工业,解决国内接近半数人口失业的问题。
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下,梅莱斯前往广东东莞考察了为发达经济体代工生产鞋类商品的华坚集团,并邀请他们前往埃塞进行投资考察。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一平回忆介绍,“2011年9月,张总(张华荣,华坚集团总裁)带团过来看的。12年1月签约,只用了三个月我们就开始生产。当时这个厂房也是租的,我们带了美国主流的贸易公司以及客人的高管一起过来考察。我们都觉得梅莱斯的邀请是对的,方向也是对的,所以马上就决定过来跟他们合作。”
埃塞和华坚的合作应该说是互利共赢的。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华坚需要大量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埃塞俄比亚为非洲第二大的人口大国,本国的失业率接近50%;同时盛产大量的优质皮革,迫切地需要华坚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入驻。
从2012年投产至今,华坚在埃塞共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埃塞本地员工数量超过3800人。在工厂里,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员工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皮革切割、黏合、缝纫等制鞋工序,每天能够出产女鞋6500双。目前,华坚集团在埃塞总共拥有六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及鞋材场,年出口的女鞋200万双,利润率为10%。
谈到并肩战斗在生产线上的非洲兄弟,看着企业队伍越来越壮大,宋一平的言语中也流露出一丝自豪感,“我们就带领这一帮非洲兄弟,一是教他们技术,解决他们的温饱,让他们能够良性的循环,又能促进他的皮料出口,又训练他的员工,解决他的劳动力,也让他的市场繁荣。”
此前,曾有西方媒体报道认为华坚对埃塞员工的管理过于苛刻和严格。对此,宋一平表示,严格高效的管理是培养高级造鞋人才的必要条件。由于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工作理念并不相同,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起步阶段也曾为此交了学费。当时,制鞋对于埃塞人来说是新领域,虽然埃塞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但是员工的效率和中国国内的工人相比大打折扣,造出的鞋子报废率极高。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华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对于新员工的培训,他们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教室,由经验丰富的中方老师用一带多的方式进行手工、设备的手把手教学;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本地员工,厂方更是为他们提供去中国华坚东莞总部和华坚赣州技校接受培训的机会,学习设备操作、企业管理和中文。目前,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员工已经在更为重要的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参与管理工作,“好的员工就作为干训班,把他们派到中国去学习。我们派他们去学一年。教汉语、教技术、教管理,在我们中国工厂实习,在我们东莞实习,在赣州实习,一边半年,我们中国条件当然比这边更好,设备装备都是配套的。所以现在的主力管理干部60%、70%都是那个时候培训出来的。”
弗雷泽今年22岁,在华坚工作了四年。由于表现优异,他曾被选派到中国的东莞总部接受培训。两年培训结束后,他回到埃塞的工厂。目前在工厂一车间的评估管理部负责人员管理的工作,他用流利的汉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中文名字叫广州。我以前什么都不懂。做鞋子的技术不懂,讲中文也不懂。去了中国以后,在那边有很多老师,一个一个教我们。比如说刷胶怎么刷,贴底怎么贴,针车怎么车,裁断怎么裁,全部都是在国内学的。”至于挑战,华坚集团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适应当地国情。
以物流为例,国内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2%,但到了埃塞俄比亚一下子提高到8%。海宇说,制鞋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一般保持在5%到10%之间。埃塞俄比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个综合问题,“虽然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外资投资,但在相关部门的执行过程中,操作的效率十分低下。政府的部长们都会讲支持外资投资,但是进口原材料的时候,并不是由他们坐在门口清关。”
按照当地政策,制造鞋子的设备以及原材料进口都应该免税。但当他们把第一个集装箱运过去的时候,其中做鞋用的刷子就被海关扣下,“居然说那是刷牙用的牙刷,要缴税。此外鞋子的穿孔机也被扣下,海关人员不认识,还以为是手枪。”目前工厂每个月大概进口8个集装箱的原材料,出口12个集装箱的成品鞋子,“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材料是进口的,剩下三分之一全部可以在当地解决,比如大量需要的羊皮、牛皮等。”
当地的交通运输状况是另外一个大的挑战,“从最大港口吉布提的码头到我们工厂800公里,但双向一共只有两条车道,一旦有车子坏在路上,整条马路也就被封住没法通行。而且道路使用频率高,道路的路况也越来越差。”运输效率很差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当地不允许外资投资物流运输业,“本国运输商没有竞争,也就很难讲到效率问题。”
这对于参与全球生产链条的企业来说是个致命问题。“企业生产里面讲究leadtime,是指从接单到鞋子生产出厂的时间。比如3月米兰时装秀,一个星期后样板就制出来了。现在时尚就是这么快。”海宇说,在国内这个时间一般是60天,但在埃塞俄比亚仅原材料进口就要30天,“在当地最快只能做到80~90天。”
此外,“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的过程,工人们也就缺乏工业文明的理念,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性以及责任心都比国内差很多。”在当地的很多工厂,大概有30%的工人在领完薪水后第二天就没了人影,“一般15天后工资花得差不多了,这些人再回到工厂继续上班。”
在华坚集团的工厂,直到有人因累计迟到5次而真被开除的时候,上班迟到的问题才得到缓解。而且,国内制造业企业流行的军训和集体操在这里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结果,这种训练却使员工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刚刚进来的时候接受军训,十五分钟倒了一大批,现在训练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都没有问题。”
其实中国企业家已经明确认识到,管理将是非洲工厂的成败关键。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说,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一些“管理良好的”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与中国和越南企业相差无几。
1.在大多非洲国家,失业率都是仅次于部族冲突的政局动荡因素。每个局势平稳国家的党派和政治家在竞选时,都会把降低失业率作为第一目标。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企业,特别受欢迎。
2.中国的制造业走出去是比较适应非洲的,而欧洲的制造业却不一定适应非洲的情况。欧洲工业管理、文明管理的机制,以及工业设施和综合配套都不能与非洲现状相适应。因此中国的传统制造、低端制造在埃塞大有前途。
3.中国制鞋厂向非洲转移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倒逼中国的粗放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否则就没有活路。
4.两国政府的高层支持是项目能高举高打的先决条件;金融机构中非发展基金的支持则为项目提供了。政策与钱,一个也不能少!(华坚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