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70568,.中印关系这一年:高层互动频繁,释放积极信号,.2018-12-29 09:51:38 ,.204330,.姚凌、李鹏宇,.middle

中印关系这一年:高层互动频繁,释放积极信号

1546048618219844.png

当地时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图源:新华社)

2018是中印关系企稳回升的一年。中印双方持续释放积极讯息,为双边关系的改善和推进付出了积极努力。未来中印关系仍面临挑战,但亦极有可能携手共创出一个新的亚洲世纪。

中印关系持续改善,全方位合作愿望凸显

2018开年以来,中印关系就迎来了新的局面。

首先,中印高层频繁互动。2018年一年内,习近平与莫迪进行了4次会晤。分别是4月武汉非正式会晤、 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7月南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11月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两国高层频繁互动反映出双方在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第二,中印多层次关系全面铺开。中印高层频繁互动带来的成效显著,中印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在多领域展开。7月13日,中印第二轮海上合作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就海洋发展战略、海上安全形势和中印海上合作深入交换意见;10月22日,中国与印度首次执法安全高级别会晤,旨在深化两国执法安全合作;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双方就市场准入问题进行会谈;11月13-14日,中印两军边防部队高级代表在中印边界东段举行了第九次中印防务安全磋商,强调双方在边防问题上应避免误判;11月23-24日,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成都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1次会晤,双方均表示争取早日达成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11月27-29日,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胡伟访印,与印方就相关农产品食品准入等议题交换意见;12月21日,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成功举行,中印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建立和启动。可见,中印关系有望在海洋、反恐、贸易、边防、边境、人文等方面取得新的合作进展。

中印关系的良性进展需理性看待

中印关系改善符合两国利益。对中国来说,在经贸摩擦、印度地缘战略地位提升、世界格局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与极具挑战性的近邻印度发展好亲善关系将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需首先协调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印之间有大量经贸合作与往来需要两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作为支撑。对印度来说,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印度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与其他大国合作,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是增加博弈筹码之举,更何况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印度经济的发展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印度需要一个兼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合作伙伴;莫迪政府“新印度”的目标,也要求印度把国内外安全环境稳定作为基础。因此,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对印度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中印仍需应对并妥善处理分歧,建立互信。虽然中印关系在多方面创造性开拓的成效初显,但中印关系远非稳固。中印对话交流机制的拓展与成效必须以增强互信和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与疑虑为前提。

中印关系面临新形势,维稳务实是关键

2018,中印关系的发展已掀开新篇章,但将中印关系提升至新的水平,则仍需双方更多的共识和投入,营造中印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中印关系进入新的时期。在国际体系的演变背景下,从长远战略角度来看,中印关系持续改善是大势所趋,但需要双方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其中维稳和务实是关键。

首先,高层互访和非正式会晤应发展为一种常态性机制。有助于双方深入开展战略沟通,对中印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时反应,推进双方务实性合作,并进一步消除战略疑虑。

其次,人文交流、民间交往应充分开展。中印两国的人文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术界、媒体、文物与艺术、教育、医疗、青年对话、香客朝圣、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渐成机制,人员往来渐成规模。这种人文交流不同于政治化交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一大利器。随着今年年末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的召开,发展新的人文交流领域、打造人文交流的精品项目将成为两国共同致力的目标,这将会为促进中印相互认知、互信,营造和谐友好的民间环境创造宽松、优越的条件。

第三,如何建构“新型相邻大国间关系”应是中印两国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全球多极化的当下,中印两国同时崛起,中印关系的意义已超越两国之间。中印之间的友好稳定对亚洲乃至全球政治和经济均有未可估量的影响。中印双方应着眼共同利益,深入开展务实性合作,积极探索符合双方战略利益的交往之道,共同致力于创造战略价值凸显的亚洲新世纪。

总之,2018中印关系的“重启”势头良好。但发展中印关系不可一蹴而就,中印双方增强互信也非一日之功,中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考验和检验。中印之间新旧分歧短期内无法消除,但两国之间有效管控争端和分歧,充分释放双边关系的张力应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蔡晶,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更多南海问题专业资讯与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南海新闻网(www.nanhainet.cn)。

责任编辑:姚凌、李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