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78884,.走进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 - 人间的另一个“天堂” ,.2016-08-23 10:51:00 ,.204231,.邵宇翔、郭妍汐,.middle

走进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 - 人间的另一个“天堂”


640.jpg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一隅。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在两位向导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有机会走进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基贝拉。基贝拉可谓一个奇迹,它距离繁华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商业区仅几百米,占地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到内罗毕总面积的1%),生活了约100万人口。基贝拉就好似一个怪圈,大量贫困落魄的人往里进,又有大量的人努力逃离这里。


rr.jpg

这是8月20日在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拍摄的几间房屋和露天排污渠。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基贝拉闻名于它的“穷”,一个个简易搭建的低矮铁皮房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小小的窗口,仅透入一丝光亮,十多平米的房屋里可住下7、8个人,卧室、客厅、厨房都挤在一起。房屋外面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土路中央就是露天排污渠,人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甚至粪便都会丢弃在这里,恶气熏天。在这里生活的民众人均日收入1美元左右,有人称这里是看得见的“人间地狱”。

dd.jpg

8月20日,基贝拉居民沿着铁路行走。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然而,这里却是热闹的。虽然条件恶劣地让人难以想象,但却不断有人涌向这里生活,令人费解。从外地来到内罗毕打工的汤姆说:“这里是穷人的‘天堂’,在贫民窟我不会受到歧视,我的邻居也很友好。”由于内罗毕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周边大量的人到这里谋生。他们没有能力融入奢华的城市生活,贫民窟却给他们提供了容身之处,让他们为梦想去奋斗。“有些人已经在家乡盖起了房子,他们现在还住在贫民窟,因为可以在这里赚更多的钱。”汤姆说。

ssss.jpg

8月20日,在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一名怀抱婴儿的单身母亲和邻居坐在家里。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在基贝拉,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大儿子2岁,小女儿仅6个月,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她的家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铁皮房,房间里漆黑一片,二分之一的空间被床占据,床铺上堆满了被子、枕头、衣服等杂物;床的另一侧就是简易搭建的厨房,上面仅有一个锅和简单的调料。她和两个孩子相依为命。我不禁问道,“孩子的父亲会不会送来生活费?”她摇摇头,这位坚强的母亲眼睛中闪出一丝泪花,“我还是单身,平时我会帮别人打扫卫生、洗衣服赚钱维持生计。现在孩子还小,确实很难。”在贫民窟中,这样的单亲妈妈并不少见,她们或因遭遇强奸、或是被抛弃,生育孩子后成为单身母亲,寄居在贫民窟中艰辛地生活。“我每天都要考虑吃饭的问题,如果我不出去工作,明天我的孩子将吃不上饭……”她说。或许,也只有贫民窟中廉价的生活成本,才能让她们生存下去。

ssssss.jpg

8月20日,在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顾客们在Toi二手市场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走在路上,外围大大小小的铁皮房子多数都在经营小买卖。来自欧美的二手皮鞋、衣服、帽子等应有尽有,价钱多数都在100先令(约1美元)以内;小摊经营的水果蔬菜种类各异、十分新鲜,价钱相较超市要便宜许多。紧挨贫民窟北侧的Toi市场,是内罗毕市内著名的廉价批发市场,其顾客不仅仅是贫民窟里的穷人,大量的市民也喜爱乘坐小公交“马他突”到这里淘便宜货。不论贫穷或富有,各有生活下去的办法。

sssss.jpg

8月20日,在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一名儿童望向镜头。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近些年,基贝拉的环境清理和改造日益被肯尼亚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和社会公益组织重视。如今,贫民窟周边已兴建了学校、教堂和法庭等设施。随着越来越多的援助之手伸向这里,基贝拉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些许改善,但彻底改变贫民窟的现状却困难重重。人们还是要在这里生存下去。


sssssss.jpg

8月20日,几名儿童在内罗毕基贝拉贫民窟的一条小巷里玩耍。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大量生活在贫民窟里的人从里面走出去谋生;每当日落,疲惫的人群又再一次回到这里。或许,他们不得不回到这里,因为只有这里才是他们的容身之处,才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另一个“天堂”。(来源:新华非洲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邵宇翔、郭妍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