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73441,. 青岛科大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奋斗之歌,.2020-09-10 12:04:04 ,.204404,.张阳,.middle

举全校之力 聚全员之智

青岛科大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奋斗之歌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命运之战,是改善教育面貌的格局之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是青岛科技大学一直在思索的课题。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一直把帮扶工作与本单位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安排,真正做到领导重视到位、工作指导到位、力量安排到位、资金物资投入到位。举全校之力,聚全员之智,谱写了一曲助力脱贫攻坚的奋斗之歌。

组织扶贫 牢记嘱托显担当

“让青科大优质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惠及乡亲们的生活,激活帮扶地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这句朴实简短的话语,道明了青岛科技大学历年选派的40余名挂职副县长、科技副镇长、驻村“第一书记”们共同的初心与使命。

自2012年开始,学校共派出6批21人担任第一书记,对口支援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桃墟镇、坦埠镇的14个村(社区)开展脱贫攻坚。并且从2014年至今,共派出19人赴菏泽、枣庄、淄博、东营、威海、日照、潍坊等市所属的22个县、区、镇担任科技副职。他们本着因地制宜、群众主体、注重造血的原则,把科大精神书写在乡村的山水间,将橡胶品格诠释在乡亲的心坎上,以自身的勤奋努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从结对帮扶到农校对接,从农家乐项目建设到电网线路改造,从互助基金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从农田灌溉项目到永不离村的放映队,件件都是为农民解难题的实事。村民们打心眼儿里乐开了花,他们说:“青岛科技大学派来的人真有本事。他们带领我们搞养殖、种大棚、栽果树、办工厂,一步步把村子往致富的路子引。”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们通过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让村民们有了主心骨。帮包村的事儿也有人问了,活儿也有人干了,人心一下子凝聚起来。“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我们集中力量抓党建、促发展,着力培养锻炼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青岛科技大学在蒙阴的‘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切切实实为所在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蒙阴县委原副书记盛利动情地说。

学校连续8年派出的挂职副县长、科技副镇长、驻村“第一书记”们,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他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用责任担当实现了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书写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

智力扶贫 点亮脱贫新希望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学校始终注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有效统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扶贫力量,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贫困群众知识水平,彻底斩断穷根,摆脱贫穷。

近三年,学校共有92人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他们奋斗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黄土高坡,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奉献青春和力量,以科大人的名义让青春在西部沃土上绽放出更加亮丽的光彩。

其中的研究生支教团,自2012年获批组建以来,8年间共选派74名优秀志愿者奔赴西部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在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固原市彭阳县,新疆乌鲁木齐生产建设兵团,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等地开展扶贫支教。

高山巍峨,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道路崎岖,梦想亦在远方召唤。学校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队长马浩然,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一中学承担了4个班200余人的物理教学工作。他克服了高原海拔高、工作强度大等困难,时常带病坚持上课,主讲的物理实验公开课曾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马浩然多次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了日喀则市电视台、日喀则日报社采访,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桑珠孜区优秀志愿教师、山东省十佳青年学生“政治佳”等荣誉称号。

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团委指导下,近三年共募集衣物1万余件、生活用品2千余件、图书3千余册、善款5万余元,总价值25万余元,涌现出一批省级、市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志愿者多人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考核等次优秀志愿者称号,支教团集体获评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赴宁研究生支教团先进集体等。

科技扶贫 创新驱动拔穷根

为更好发挥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学校创新帮扶形式,积极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已促成东营市广饶县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了青岛科技大学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多次参加科技交流,与企业建立起了常态化科技对接,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加强了校地联系。

学校还在对口认领了临沂市费城镇、许家湖镇、黄山铺镇、垛庄镇和滨州市柳堡镇等重点扶持乡镇基础上,紧紧围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不断加快科研动能转换,提升科研供给能力。促进帮扶内容多样化,采取产业帮扶、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聚集创新资源,打造创业式扶贫模式。

近三年,学校组织了100余位专家教授积极参加蒙阴、郯城、广饶、临淄、定陶等10余个县市区的“三引一促”工作。各部门和学院赴相关市、县、区、镇开展专项调研80余次,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合作研究院,与相关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20多份,为帮扶县、村编写电子商务、村级脱贫等各类规划30余项,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科技发展。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许良忠教授,一直致力于农用化学品研究,帮助贫困地区促进农作物大幅增产、改善品质。去年,新疆近60万亩的库尔勒香梨感染细菌病害得上了枯枝病,如果治理不了就只能全部砍掉。许良忠教授利用功能性肥料技术,成功治理了枯枝病,挽回了损失,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评价。

学校结合出台的《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到相应的帮扶乡镇进行科技对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优先安排科技指导人员和科技扶贫专家成员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在重点村镇开展新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强科技服务“三农”平台建设,支持学院与贫困地区骨干企业深化合作,建设一批切实服务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校企联合开发中心。

文化扶贫 催生振兴新活力

文化扶贫能有效促进乡风村风文明,文明的乡风又能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因此学校鼓励师生到乡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情牵脱贫攻坚”等系列主题实践,系统开展“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文艺下乡活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行动等系列活动,助推文明乡风建设。

各学院积极助力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活跃地方党建与文化建设。如在蒙阴、郯城、成武等地共绘制了数百平方米的墙体彩绘。与蒙阴县桃墟镇政府联合举办“沂蒙颂•蒙阴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创作展”。举行蒙阴蜜桃包装创意设计展和桃墟村广场文化景观设计展。在郯城县开讲音乐艺术党课等等。

学校近几年组织了多批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和文艺演出团队赴莒南、郯城、蒙阴等地,进行实践服务和采风写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当地急需的文化服务。发挥文化活动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消费扶贫 持续发力助脱贫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是积极落实国务院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学校充分发挥后勤市场需求相对稳定集中的优势,“以购代捐”,建设一批“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使贫困地区农产品成为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

学校自2018年开始扶贫采购以来,先后3次在“第一书记”帮包村购买各类农副产品,品类包括苹果、地瓜、芋头、毛栗、花生、小米、蜜桃等当地主要农副产品,共计24万斤,总金额140万元。通过对农副产品的持续采购,不仅为学校教职工提供了新鲜的直供农产品,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沂蒙老区农产品的滞销与堆积问题,提升了贫困户种地和劳动的积极性。

艺术学院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帮助贫困地区企业或者个人售卖农产品。最近,他们帮助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进行电商推广,7天共售出1250只土鸡蛋、24罐乳化萝卜、119只枞阳媒鸭,还帮助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大木源村的果农进行直播宣传带货,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物资扶贫 同舟共济暖人心

学校近年来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00多万元,设立“高信基金”“科创基金”等用于教育奖学金和奖教金,支持扶贫产业研发和党建创新。在青岛科技大学的物资援助下,一间间小学校舍修缮一新,一排排标准桌椅购置到位,一座座农家书屋藏书丰富,一处处文体广场设施完善。学校的爱心教职工们近年来向蒙阴县捐赠“春蕾计划”助学金20余万元,资助了上百名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临沂市郯城县老归昌村,有一对贫困家庭的小学生姐弟,家里那张咯吱作响的旧木桌是他们唯一能写作业的地方。今年受到青岛科技大学捐助后,对他们家里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装修,并配备了必要的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很快就为他们打造出可以安静学习的“希望小屋”,助力姐弟俩健康成长。

为改善困境儿童们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青岛科技大学团委通过爱心企业、校友捐赠等方式共募集资金近14万元,目前已在郯城、蒙阴建成11个“希望小屋”,并组建心理援助、学业指导、精准帮扶等志愿服务团队,实现“献一份爱心、送一份温情、添一份鼓励、加一份能量”。

在校园内,学校通过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方式,2016年至今资助贫困学生5万余人次,共计8000余万元。加大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力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青岛科技大学找准自身定位、创新服务路径,努力探索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多元高效扶贫路径。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均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也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同脱贫攻坚现实需求的深度对接。学校将继续推动扶贫工作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为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科大智慧和力量。(李粟 李鲲鹏 乔丕亮)

责任编辑: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