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43635,.《煤城里奔跑的童年》:一本纯真的儿童佳作,.2020-03-16 15:26:04 ,.204380,.王瑞景,.middle

《煤城里奔跑的童年》:一本纯真的儿童佳作

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同行好友安若水寄来的新作《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这是一本近期在北京畅销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近年来,我看了不少书,但能坐下来完整地读一本儿童文学书尚属首次。若水以她儿童文学作家的视角、女性特有的魅力和笔触,生动地讲述了煤城矿工子弟成长的故事。

掩卷沉思,我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三条线:第一条是彩线,作者以儿童文学作家特有的魔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第二条是红线,全书以追逐梦想为主线,体现了主人公和小伙伴们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三条是隐线,弦外之音留给人们对当下儿童教育深沉的思考和启示。

(一)儿童文学的魔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她像一道道清泉,让你吮吸一处还想着品味下一道的甘甜;她像一道道风景,让你看了一程还想去领略下一个的不同,直至看完,脑海里升腾起一幅宏大且富有生机活力的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妙风景。——这是我阅后的第一感觉。

《煤城里奔跑的童年》(以下简称《奔跑》),是一部非虚构小说。主人公安格可以说和我是同时代人。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仿佛让我回到那不可忘却的少年时光,多处都可以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

“1972年秋。秋风扫落叶的季节,我和伙伴儿们像小麻雀一样,讥叽喳喳地凑到居委会主任身边,听她告诉我们年满八周岁的孩子可以报名上学了。”全书就这样开始了。

安格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一日,她到好同学叶波家串门,蓦然发现其哥哥从床上的被垛里掏出书来,这让她感到很神奇。于是便设法让叶波给她借一本。

“这是一本装订好的全是文字的书,是我看的第一本文学书,我非常激动,我仿佛抱着整个世界的故事。”安格说。

安格那年九岁,看的书名叫《连心锁》,这是一本抗日战争背景的小说,她看得直掉眼泪。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养成了她向同学、向老师借书阅读的习惯。

读书让这个煤城的孩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知道外面的世界好大。因为喜欢读书,她总觉得自己比同龄的人成熟,也影响了她人生的选择和对未来的梦想。

作者安若水,即书中的主人公安格。她说她很幸运,去了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那时候的文学院是培养作家的摇篮,这段学习生活为我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水体会道。

她在24岁开始在《作家》发表小说,逐渐成长为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图书策划人。先后出版童话集《少年吴小恩的学堂生活》、科普著作《植物这道风景》、绘本故事《等妈妈回家》《等爸爸回家》《口袋森林》等10余本。作品《回不去的城》曾获《读者》征文奖、《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安若水还写过剧本。当年曾红火一时的《东北一家人》,导演是英达,这出剧有三集是她写的剧本。她参与编剧的作品还有《大哥你好》《咱老百姓》《离婚合同》。

“三十年一个梦”。若水的童年时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建设时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若水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煤城给了她精神的滋养。长此以来,煤城人的勤奋、自信、朴实、热情,一直在她心中积蓄着、激荡着。她要写故乡,写童年,那里有朴实中蕴含着的美好,生活单纯却孕育梦想。

品味《奔跑》,让我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力量,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书可能乏味呆板。而《奔跑》的美妙就在于赋予文学的元素,使小说情节波澜不惊,内蕴丰富而多彩。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浓浓的乡情,纯纯的友情,如细细的丝线缠绕在笔头,自然舒缓,令人温暖而感动。

《奔跑》还让我感受到,童年的基础是何等的重要,书中所写的“60”“70”后这一代人,不正是日后国家改革开放的栋梁、创业发展的主力军吗?直到如今,他们仍不停歇地在复兴的路上奔跑。挖掘童年故事,追寻成长的轨迹,也正是当今育儿成长成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所需。

若水通过文学的笔法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其中,让你在享受美妙的阅读中品味人生的真谛,让你在泛海的故事中看清人生健康成长和走向成功的航标。从这一点说正是若水儿童文学佳作的价值所在、成功之处。

(二)追逐梦想、积极向上,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作者用五个篇章四十二节,全景式再现了煤城矿工子弟——她和她身边的小伙伴们那一代人的童年故事。主要角色有:为家庭为弟弟们全心付出的雨生,喜欢制作、体贴父母的大鹏,下放来矿山的聪慧叶波,真诚直爽、热心助人的小霞……

这些故事时而如行云流水,轻轻述说;时而如波涛汹涌,激情澎湃;时而如山峦迷雾,充满离奇。但无不体现了儿童那清纯、正直、活泼、好奇的特点,而追逐梦想、积极向上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第一章“太阳当空照”,通过“上学路上”、“来了个男老师”等几个小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入学前后伙伴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临里关系,将孩童时期的好奇、纯洁、向上的特点活龙活现地跃然纸上。

第二章“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围绕争取当三好学生、加入少年先锋队展开。  安格带领伙伴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谁家有困难,她们都前去帮忙。

“老师让我们用‘想’字组词,有的同学说‘想法’,有的同学说‘思想’,我举手大声地说:‘梦想’。”

“老师夸我组的词最好。‘梦想是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猜测和设计,人生有梦想,就有希望。’”

安格的梦想由此而来。

东北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奔跑》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题,用了一个篇章,也就是第三章记述他们把好事由校内做到校外的故事。帮助农民收庄稼、帮生产队拣大粪、到街上扶老携幼、拣破烂、抓小偷……这些在今天看来,许多方面已不现实。但它却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岁月不居,时光飞转。

煤城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因煤炭资源枯竭,营城煤矿适时依法宣布关闭。而这里的孩子们却快快长大起来,他们将插上梦想的翅膀,探寻未来的诗与远方。

《奔跑》最后两章,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世界的窗口”、“我们的一九七六”,讲述了看电影《林海雪原》, 讲了读书后开阔了眼界;帮助同学“寻找亲妈”温暖的故事;“抓小偷行动”失败的故事;“当福尔摩斯破案”成功后忧伤的故事……

读书中,我得知后来叶波随父亲落实政策回了青岛,小霞全家回了山东老家, 大鹏离开矿区去了县城,雨生考了体校,后来进了国家体委,安格姐妹三人都上了大学。

“多少年过去了,但我永远忘不了那欢快而有意义的少年时代。是煤城养育了我们,是煤城给了我们童年的爱和快乐”。电话那头,安若水如此感叹。

(三)煤城儿童成长的轨迹,给当下儿童教育的启示

“故乡的往事像是一缕炊烟在天空中飘散,故乡有我们奔跑的小街小巷,故乡是我们孩童幸福的乐园”。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这样写道。

读书明理,鉴往知今。一群煤城里奔跑的童年,在当时教育条件还不很优越的环境下,经过努力,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力量。

他们各自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事业有成。回味《煤城里奔跑的童年》,反观今天的儿童教育,不禁引发起对家庭、学校、社会关于儿童教育的思考。

1.正确处理“开放的大(信息)环境和封闭的小家庭环境”的关系,优化儿童家庭教育。首先是双亲,甚至是两家人、两代人带孩子,并且多为“知性”家庭。这对儿童教育来说应该说是绝对优势。但不少家庭滋生了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的通病,尤其是开放的信息环境,儿童们无节制的玩手机、看电视、摆弄电脑,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其次是封闭和开放,过去,孩子们放学后,基本进入开放的小社会,无论是矿区、农村,也或是城市的大杂院、筒子房,放学后便是儿童扎堆活动的天地,这便有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系列活动的“儿童故事”,对于锻炼他们独立活动、开发智力、放松身心大有裨益。而今天,孩子们一放学,基本都封闭在高楼大厦的小家庭中,别说儿童相互交往,即便是家长们也往往“老死不相往来”。

为此建议,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要扬长避短,把握好严管真爱的“度”。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联系起来,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和丰富业余活动的条件。

2.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外教家教的关系,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名得以弘扬。今天由于市场化、向钱看的摆位不正,一些地方教育也沾染上了“铜臭”味,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下,向学生兜售无关紧要的课外图书、加重学生作业、倡导家教外教,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负担,也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快乐空间。

建议让教育回归本源,在不影响教师正当收入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前提下,强化人民教师为人民的思想。一方面重视和专注课堂教育。同时,恢复正常的课外活动,开发智力,活跃身心,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摒弃把教学生当作赚钱营生的摇钱树的观念,让学校真正成为培育儿童成长成才的摇篮。

3.正确处理片面“追星”与学习“先进”的关系,在全社会弘扬学科学、学技术、学先进的育儿导向和良好风气。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们立志“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军人等,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这些为后来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反观前些年,片面“追星”逐利成为一种思潮,给儿童心理造成很大创伤,甚至闹出不少悲剧。

《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这本书,孩子们看了大有裨益,带孩子的长者阅读更是一举多得,既找寻回味自己的那一代,又有益于带好我们的下一代!

期望新时代儿童作品的繁荣,期待安若水有更多的佳作问世!(张来成 作家、《数据》杂志主创人)

责任编辑: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