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30233,.家乡的歌:别样创作,让川味锦上添花,.2020-12-03 12:47:18 ,.204523,.张阳,.middle

家乡的歌:别样创作,让川味锦上添花

《螃蟹歌》是四川省2019年普教科研项目课题——《四川省中小学‘家乡的歌’微课资源库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该微课获得了四川省第一届“唱家乡的歌”微课比赛一等奖。由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南小学音乐教师施中银执教。

本课题由四川省教科院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研员徐伟老师负责主研。采用“12333”研究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

研究范围1个:一个省域、一个主题“家乡的歌”。研究方法双创:即创造性转化课程资源;创新性传承传统文化。研究维度3进: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研究梯度3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研究内涵3类别:四川地区的童谣、民歌、戏歌等。

该课题自以“家乡的歌”为核心词,围绕我省的丰富的音乐资源,在各大专家的引领下,开展了以讲座、微课工作坊、成果交流、优质课展示、论文梳理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image.png

施老师将从品析原作、延用方言、二度创作、教学实践四个方面分享这首别样的《螃蟹歌》。

image.png

品析原作,酸爽味足

螃蟹是小朋友特别熟悉的小动物。尤其在山水相依、沟河遍野的四川,小朋友对螃蟹甚是喜爱。捉螃蟹的欢歌笑语,被蟹螯钳住的酸甜苦辣,汇成农家孩子成长的记忆。带着几分快乐与期盼、几分快意与痛楚,四川民歌《螃蟹歌》诠释着童年的美好时光。

image.png

《螃蟹歌》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中的歌曲内容。歌词充满儿童的生活气息:“螃呀么螃蟹哥,八呀么八只脚,两只哟大夹夹,一个硬壳壳;横着是横着是横上坡,直着是直着是直下河,那天从你门前过,夹住了我的脚;夹呀么夹得紧又紧,甩呀么甩不脱,求求你螃蟹哥,放放我的脚。”结束句反复“求求你螃蟹哥,放放我的脚”,传递着孩子们“被蟹螯钳住”的酸爽滋味,既是儿童天性的再现,更是地道的四川韵味!

歌曲旋律优美,2/4拍,徵调式,民歌风味,由上下乐句构成。

歌曲音域为9度,第一小节到第二小节的七度大跳(6 5)为旋律演唱的难点。节奏有“×××”、“×××”、“×·×”等(分别是后十六,前十六和附点音符,双下划线无法显示),但这些节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掌握不是困难。结束句的反复更能体现孩子们“被蟹螯钳住”的酸爽滋味,使作品妙趣横生、意韵悠长。

延用方言,味浓意酣

民歌,以方言演唱才更有韵味。首先,在押韵上,每个乐句以“uo”音结尾,朗朗上口,如:“哥”读guo,“坡”读puo,约为44调;“脚”读jiuo,“壳”读kuo,“过”读guo,“河”读huo,约为31调;“脱”读tuo,约为34调。其次,在个别词语上,也有方言特色,如:“螃蟹”一词在四川各地有十多种读音,常读作pa hai或pang hai,约为21+44调;“呀么”读ya muo,约31+21调;“个”读guo,“硬”读nging,“横”读huan或hun,“着”读zuo,约为31调;“的”读di或lei,约为33调;“得”读dê,约为34调。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言版的《螃蟹歌》更能走进作品,更能还原四川地区儿童天真、活泼、开朗的天性以及诙谐幽默的作品风格,使传统民歌如陈年老酒一样味浓意酣。

二度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2019年,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首届义务教育阶段‘唱家乡的歌’唱歌微课比赛”。我选择这首《螃蟹歌》,执教四年级的唱歌综合课,拟用15分时间让学生传唱经典,开展了二度创作与教学试探。

1.用传统大调的和音尝试

第一次创作时,我基于三点进行:一是现代音乐大量接触的是大小调式,所以就用学生熟悉的大调的主音和属音作为骨干音,希望能与原曲形成和谐的和音;二是主旋律以××× ×××(分别是后十六、后十六音符,双下划线无法显示)的密集节奏为主,希望用“1  5|1 1  5”形成节奏反差;三是选用“嘣”音体现欢快的气氛。经试讲,没有想象中的理想。

2.用民族调式的和音尝试

第二次试讲时,我将骨干音改为5和2,使其与徵调式相符。先后用“2 5|2 2 5”和“5 2|5 22”(5均为低音,低音点无法显示)作二声部旋律,和音稍好些,但反差极大:高声部兴趣盎然,低声部兴趣不浓,时有跑调。

3.用新疆手鼓节奏作和音

通过两次的尝试与反思,我认识到:尊重原作品,徵调式的和声必须与徵调式相符;二声部的节奏要有变化,并与原作风格近似才行。

究竟用哪种节奏更能体现原作的诙谐风格,又让学生乐学易学呢?四年级小学生已经较多的接触了民族的音乐。我突然想起,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新疆舞曲第二号》,伴奏音型基本节奏是“×.× ××|×××× ××”(分别是附点、八分|十六、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双下划线无法显示);我顿时突发奇想,这么好听的新疆手鼓节奏,可以匹配“螃蟹歌”吗?于是形成了最终的《螃蟹歌》二声部的基本旋律“5.2 2 2|2222 3 2”(分别是附点、八分|十六、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双下划线无法显示)。这样的二度创作,在专业人士看来肯定是不规范的,但可能是最适合四年级小学生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艺术表现力,我在作品中加入了引子(声部叠加):

image.png

还有尾声:

image.png

为了增强戏剧性效果,结束句我还做了修改,增加了两个“放放我的”,一共三个“放放我的”形成渐强力度,进一步表现小朋友被“被蟹螯钳住”的酸爽滋味以及需要“螃蟹哥”迫切放开的心情。

image.png

最终,这首歌就有了童话故事情节:喊一声“螃蟹哥”(引子)→“螃蟹哥”来了(由远及近、力度渐强)→和“螃蟹哥”的故事(原作)→和“螃蟹哥”和解,“螃蟹哥”远去(尾声,力度渐弱)。

但微课时间只有15分钟,最后引子只能简化成单声部,而且还是由教师来完成演唱的。完整的二度创编作品如下:

image.png

诙谐的四川民歌,与欢快的新疆手鼓完美结合,并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呈现别样的川味歌韵。

教学实践,再现别样的川味民歌2019年4月3日,“四川省谢红梅名师鼎兴工作室”在四川省雅安市太平实验小学举行送教活动。我第一次将这首的《螃蟹歌》搬上讲台,孩子们其乐融融,沉浸在奇妙的童话世界;课后还意犹未尽,继续哼唱着“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分别是附点、八分|十六、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双下划线无法显示)。当天下午活动结束后,“四川省谢红梅名师鼎兴工作室”的各位名师也很激动,大家也一起唱了起来:“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分别是附点、八分|十六、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双下划线无法显示)……螃呀么螃蟹哥,八呀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壳壳……”。

2019年5月,该课完成录制;6月,在“四川省首届义务教育阶段‘唱家乡的歌’唱歌微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2020年5月,本课还在四川省学科教育教学网络研讨活动(九义音乐)中展示。

(图文来源:幸会音乐)

责任编辑: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