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聊新加坡:如何从贫水国蜕变为水务强国
新加坡是全球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然而,近半个世纪前新加坡立国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面对电视镜头哭了:一个“水”字,挡住了所有发展前景,没有水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加坡如何从一个贫水国蜕变为水务强国?日前,本报记者赴新加坡,走访了新加坡国家水务管理机构、水厂、大学研究中心等,探寻这一转变背后的故事
对于新加坡而言,水曾比军队更重要,摆脱先天水资源不足的生存挑战,实现水源本土化,取决于数个关键因素
1965年,新加坡有20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供水依赖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两份长期供水合约。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说:“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因为水资源问题让我们屈膝。”
对于新加坡而言,水比军队更重要。在李光耀任总理的31年间,新加坡所有涉及水的政策都由总理办公室协调。为了加强水管理政策的落实,新加坡总理办公室于1971年设立了水规划小组,专门督促指导水务部门的工作。
“治水”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经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个水源并举,被新加坡人比喻为“4个水龙头”。4个水龙头不仅保证了每一个居民都能享用自来水,而且新加坡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新马的第一份供水合约到期,新加坡挺直腰杆表示“不需要续约”,并计划在2061年第二份供水合约到期前实现供水完全“自给”。
今年春季,50年未遇的大旱威胁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的许多地区被迫采取限水措施,新加坡反而显得从容:500多万居民每天有充足、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政府号召居民“节约用水”而不需要限制用水。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说,建国初期,新加坡不时面临供水不足的窘境,那个年代的国人,都有打开水喉没有自来水的经验。而现在,面对50年未遇的持续干旱,新加坡却没有陷入类似的困境。“我们能摆脱先天供水不足的生存挑战,实现不再‘靠天喝水’的制约,取决于数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其次是政府的执行能力;然后是全民的危机意识;最后是朝野的政治共识。缺乏上述条件,我们非但不能在水供上自给自足,甚至连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尊严,可能都未必有绝对的保障。”
每年6月,国际水资源周都在新加坡举行,国际水务技术、水务管理的顶级专家风云际会,探讨水资源的解决方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新加坡已成为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
气候变化拉动新加坡水源管理生意
新加坡水资源匮乏,相当一部分用水需求要靠从马来西亚的进口来满足。近年来,长期缺水的新加坡摸索、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水资源处理、管理技术。现在,这个城市国家开始向全世界销售它的水务运营之道,很有可能会成为气候变化的大赢家。
新加坡滨海堤坝(MarinaBarrage)由一系列盘踞在拦海大坝之上的巨型钢闸组成。每道闸门有100多英尺宽,15英尺深。暴雨来袭时,巨大的液压升降机开启闸门,排出过量雨水。此外还有7台水泵(每一台都能在1分钟内排干一个奥运会游泳池)协助排水。这不是一道典型的通海闸门,它的目的并不是保护港口和城市免受大海风暴的侵袭。闸门里面的水才是主要关注的对象:它是淡水,不是海水。它是可饮用的。
滨海堤坝是新加坡最大的水库之一,据称约占这个城邦岛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加坡约250平方英里,相当于纽约5个行政区的五分之三那么大,或者说只比芝加哥大一点点。它距离市中心的许多旅游景点仅一箭之遥。新加坡的总人口约54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滨海堤坝堪称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壮举,而且是非常醒目的壮举。在通海闸门旁边,一栋安放泵舱的建筑物内是一个讲述新加坡水故事的博物馆,它同时也担任着宣传新加坡水处理技术的作用。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在一份题为“作为全球水务中枢的新加坡”的报告中指出,2006年至2012年,这种捕获、净化、监控和转移水的知识为该国带来了价值逾70亿美元的国际合约。随着气候的持续变化,“水务中枢”的生意只会越做越大。
“在最干燥的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预计将显著降低可再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在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道指出。“这种情况将加剧农业、生态系统、居民点、工业和能源生产对水资源的争夺。”
于科学家而言,气候变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日益如此。许多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其迟缓,但站在这一领域前沿的国家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荷兰与水相伴相生,并由此成为阻挡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的全球专家。荷兰阿卡迪斯公司(Arcadis)已经在世界各地修建了多个海堤,甚至提议建造一个横跨纽约港、长6,000英尺(约合1828米)的模块化结构,工程的造价预计高达65亿美元。
毫不奇怪的是,新加坡和荷兰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新加坡代尔夫特水联盟(SingaporeDelftWaterAlliance),以协助解决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基础设施的研发工作。以色列早就学会了缺水的生活,而且已经把海水淡化技术出口到了几乎每一个能够负担得起的贫水国家,其中就包括新加坡。(欧洲国家甚至使用这种技术来造雪,以减缓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