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华国锋仅回过三次家乡:为不给地方添麻烦
晚年华国锋 网络图
1995年,华国锋生前最后一次回到交城看望父老乡亲。15年后,他将再次回到故乡,这次回来的,却是他的魂。建国以来,为了不打扰家乡人民,华国锋仅回过三次家乡。回到故乡卦山,这也是华国锋生前的遗愿。
2009年4月8日上午,华老的骨灰安放工程奠基仪式在交城县卦山南麓举行,华国锋的亲家、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主持了奠基仪式。一年之后,华老将永远安歇在苍翠欲滴、满山松柏的卦山。
华国锋回卦山的遗愿
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华国锋同志生前交代亲人,他过世之后,要把骨灰葬到交城的卦山。
“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华国锋同志怀念故乡的无限情感在“我回卦山吧”这一句话里显露无遗。
“华国锋同志不知多少次满含热泪,遥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怀念故乡那芬芳的泥土气息,怀念故乡那一草一木,才会对亲人说出自己生前的愿望。”交城县志办主任田瑞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同志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生前秘书曹万贵等在交城县县城以北的卦山一带就墓地选址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形成了初步的选址意向。
在随后的交城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家乡,既体现了华国锋同志对家乡的赤子深情,也是家乡人民的心愿,更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革命的传统教育。
陵园工程一年内完工
华国锋陵园位于交城县城西北卦山,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北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卦山天宁寺,西边是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区瓦窑原始遗址,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
4月8日上午,在卦山南麓举行了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奠基仪式。
为了做好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的各项工作,山西省建筑设计院承担了骨灰安放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
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
据了解,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由墓地、踏步、墓前广场及循环通道、墓区绿化等几部分组成。墓地外观为5米见方的鼎型设计,取意为“华”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
此外,按照要求,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预计将于一年内完成。
两处故居依在
从卦山到华国锋同志的出生地———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路46号,大约3公里路程。此处位于县城中心,是一条南北走向、狭长的深巷。在巷子南端,有一座典型的山西农家小院,华国锋同志的父辈当年就租住在此,房东姓张,至今张家仍有后人在这儿居住。
如今,院子里的桃树已十分粗壮,它们见证了华国锋同志儿时在树下玩耍的情形。树阴下的房屋,年久失修,正房一间屋的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锁。透过窗户,能看见里面被烟熏得漆黑的屋顶。
1991年,华国锋同志回交城时,特意到自己出生的房间看了看,并留了影。他连声感慨:“到家了,到家了!”
从张家院子出来,往南街的北端走几百米,也就是天宁镇永宁南路29号,就到了华国锋同志租住过的另一处院子,院墙上有精美的砖雕,该院落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建筑,华国锋与父母租住此院北房两间(东次间和稍间)。
院子的主人任老已经75岁,他将记者带进华老曾经住过的屋子。“1930年前后,华国锋同志就住在这里,房间里的灶和炕,都是华国锋同志曾经用过的。现在我住在这里,这里东西都还是原来的。”任老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
“我小时候,华国锋一放学回来就抱着我和我一起玩。”任老还是华国锋同志儿时的玩伴。任老还清楚地记得,华国锋同志自建国后只回来交城三次,他说,每次回来华国锋同志都会看望他。
任老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我很高兴,华哥的骨灰能够安放在交城,我也会常去看他。”
交城每年GDP清清楚楚
华国锋同志刚从国家领导人岗位上退下来的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会出京,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华老非常关心各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特别是交城的经济发展。他常说,‘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什么都好。’”田瑞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交城每年的经济总产值是多少,财政总收入是多少,华老都非常清楚。”
每次乡亲们去北京看望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华老总会关切地询问家乡人民生活水平、企业发展等情况。
交城的卦山,是华国锋同志当年打过游击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卦山的旅游开发总是格外关切,希望能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卦山山门殿的一座崭新五彩牌楼上,悬挂着华国锋同志亲笔题写的“山形卦象”四个大字,遒劲端庄,中规而不失洒脱。华老还将自己手书的全部毛主席诗词的碑刻,交予卦山风景区收藏,为卦山增色不少。
一辈子没改交城话
由于写作上的需要,《华国锋在战争年代》的主编田瑞,从2002年起多次探望华国锋,他也是和华国锋同志见面次数最多的交城人。
“—直到逝世前,华国锋同志的脑子都非常清楚。他的记忆力超群,某年某月某日,怎样和日本人周旋,华老都记得清清楚楚。”田瑞说。
“有意思的是,华老到老都讲‘土话’,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交城话。有些词,现在的交城年轻人都听不懂了。比如有一次,华老见我进屋,便用浓浓的交城话说‘你又来瞭(看)我了’,然后哈哈大笑。”田瑞对记者说道。
华国锋同志向来不收礼,唯独家乡人送来的小米、红枣、玉米面,他会高兴地收下,但反复叮嘱乡亲:“下次不要带了,这些够吃很久。”
田瑞告诉记者,2006年,他带着一些家乡的骏枣去看华国锋同志。为了让华国锋同志高兴,他说这是从华国锋同志外婆家的枣树上摘的。华国锋同志一听,马上拿起一颗枣,还没洗就放进嘴里。刚咬开,他就说:“田瑞,你骗我,我记得姥姥家的枣是白瓤,你这枣是绿瓤。”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吃了下去。
糖尿病人不宜吃枣,老伴急得连声阻止:“一次只能吃一个!”但华国锋同志不听,接连吃了好几颗:“交城的骏枣最好吃了。”
2008年3月20日,田瑞带着《华国锋同志传记》的书稿来到北京,请华国锋同志审阅。翻了几页,华国锋同志便放下了,“田瑞,我是看不完喽。”
这是田瑞最后一次见到华老,那天离开华家时,田瑞走了很远很远,回头一看,华国锋同志还站在门口目送他。那是一个老人留恋的、深情的目光。
仅回过三次家乡
1949年,年仅28岁的华国锋离开山西,之后只回到过家乡三次。
田瑞告诉记者,第一次是在1958年,当时华国锋同志在湖南工作,由于开工作会议路过交城,便回家乡看望老母亲。
但就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华国锋同志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母亲去世时都未曾与自己的儿子谋面。
据韩学武回忆,1991年8月底,华国锋同志回到交城住了近一个星期,到交城的旧居以及其曾经打过游击的地方,感受家乡的气息。
“扶老携幼迎老乡,十里五县共熙攘,潮往潮来人不断,阳台致意阵阵忙,家乡天旱水紧张,我等用水要掂量,洗衣洗澡全免掉,带头节约做榜样,老农当初多战友,促膝忆旧话家常,山上川下看巨变,细问改革笑语朗,临别协众来合影,烈日当头汗淋淋,七轮八番不厌烦,瞻前顾后笑吟吟。”这是1991年8月29日,时任交城县县委书记作的一首诗。
1995年,华国锋同志偕夫人最后一次回了趟交城,再次看了看他们年轻时参加革命战斗的地方。家乡人的热情接待,让华国锋同志心里很不安。为了不给地方上添麻烦,此后他再没有回来过。
家乡人的期盼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要安放在家乡”的消息早已在小小的交城县传了个遍,因为在每个交城人看来,这是一件大事。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真高兴。”这是《山西青年报》记者在交城县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交城人民非常欢迎,这是毋庸置疑。”田瑞说,“就算有些交城人不明白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也完全明白骨灰安放在故土,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
按照华国锋同志的家属要求,墓地修建要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交城县政府官员向《山西青年报》记者介绍,墓区卦山南麓西梁海拔在800米到926米之间,地属荒山荒坡,在此建墓既有利于荒山改造,又不占用农田。
同时,此处南距县城1公里,紧连规划中的卦山公园,便于城市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墓区东邻60米宽的卦山大道、迎宾大道,交通便利,建设时有利于施工,建成后有利于民众瞻仰。
来源:《山西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