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石家园子隐没闹市中的往事
新疆网讯(记者王素芬)乌鲁木齐市友好附近,石家园子片区是个有故事有历史的存在,其得名由来已久,甚至比1952年命名的友好路还要久远得多。
如今,在繁华的友好商圈,石家园子不过是几条稀松平常的小巷,路过时不经意很可能便错过。只有东端克拉玛依东路北巷的拱门,蓝底红字书写的“石家园子”,还提醒着人们这里的故名。
在76岁的马德才眼里,石家园子是家园,是家族几代生息的乐土,“我父亲出生在这里,我也在这里出生长大。这里曾有几个泉眼,哪几条渠沟,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名由:石姓人家最早耕种
行走在石家园子,顿时远离了车水马龙,颇有闹中取静之感。几条小巷,林立着自建楼房,不同时段,巷内呈现出光影各异。
近一个半世纪前,19世纪70年代,马德才的爷爷由甘肃临洮随白彦虎军队来疆,落脚于此地。
“那时候,这里就已经叫石家园子了。”马德才听老辈人讲,石家园子最早为药王庙的土地,由一户山西籍石姓人家耕种。后来,石家人迁走时将土地转给了三户马家,其中包括马德才的爷爷。还有一户同为临洮来疆的周家人,居住于石家园子北端。
此说法,在《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中亦有所印证。清末有一姓石的人从关内来此开荒种植,故名石家园子。解放前夕,居民增至十几户,有种地的,有经营水磨的。
马德才回忆,解放前,石家园子片区几乎就是石头荒滩,树只有一人高就不多长了。他儿时放牛、打柴,都不敢往北多走,当时传说附近常有狼出没。
“解放前,石家园子人穷得很,维持生计都很困难。”
这些叙述,也打开了马德才弟弟马德贵的记忆闸门。马德贵说,过去,石家园子临着西河坝(即乌鲁木齐河,今河滩公路),尕娃娃常到河边玩耍洗澡,河滩边上全是树窝子。当地水位很低,人们打井水吃,解放前主要种粮食和饲料作物。
“因为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靠水吃水,临着西河坝,我父亲除了种地,还在今克拉玛依东路北巷燃琳酒店附近开了间车马店,专门为赶着车马往来西河坝的人马提供歇脚之处。”
上世纪80年代前,石家园子的范围很大,东起西河坝,西至今友好路,南端在今友好大酒店附近,北部涵盖了今新疆师范大学和新师大附中片区。
如今,石家园子所指区域缩小了很多,南起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北至巴州路,东临克拉玛依东路北巷,西达滨河北路。由友好北路街道办石家园子社区管辖,面积为0.09平方公里,主要由一横五纵几条巷道居民区组成。
解放后:石头滩变菜园子
得名于石姓人家,石家园子似乎与“石”字有不解之缘。当地有句俏皮话“石家园子石头多,每个石头都有四两油。”说的是这里地好,种啥成啥。
其实不然,马德才说,过去,石家园子四处净是石头,种下粮食,再怎么精耕细作也不好成活。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成了红旗公社二大队一小队。人们开始集体整地捡石头,每年开春翻地挑石头,连续拣了十几年,加上施肥养地,收成这才慢慢好起来的。
“拾出来的石头数量之多,还铺了一支条田路,从石家园子向北通到今天的赛博特汽车城,足有五公里长。”提起拣石头的往昔,马德才笑言至今很“头大”。
石头滩变身良田后,石家园子几乎“种啥成啥”,这里成为了首府的菜园子之一。当时,石家园子片区全是菜地,为全市居民供应蔬菜。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引进了大棚技术,用竹条搭骨架。人们冬天积肥,春节刚过就要在大棚培育各种菜苗。开春后,最早开种小白菜,三四月头茬红根韭菜非常受欢迎。所有蔬菜采摘后,统一由马车拉到市蔬菜公司售卖。
现年48岁的马春生说,“小时候,一出门就是西红柿地,小孩随便摘着吃。可以说,我们那一代石家园子人,是吃西红柿长大的。”
“一提起过去还挺怀旧的。”他说,那时石家园子种的西红柿沙甜汁儿多,有红的黄的,还出口到了香港。欲出口的西红柿,未完全成熟时就要采摘,并用一个圈筛选大小,合格的方能装入菱格箱子运走。
同样脑海中盛满童年美好记忆的,还有中年男子宋瑞强,现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家也算是石家老户,20世纪初,其祖上从山西孝义来疆。解放前两三年,家族在石家园子置地60亩,位置在今新疆师范大学餐厅附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宋家大院古榆成林,鸟语花香,小溪清澈。我和小伙伴一边捡蘑菇一边玩耍,不知不觉中便长大了。”
1979年至今:农民成为城里人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石家园子成为乌鲁木齐市城中村中最早被征购土地的。自1979年、1980年起,石家园子的土地开始被征购,所征土地包括今新疆师范大学、新师大附中、新疆老年病医院等大片区域。
65岁的张浩华,1968年从沙湾县嫁到石家园子。她说,“当时,没有一点嫁到大城市的感觉,石家园子破破旧旧的。”
提及40多年前的选择,张浩华谈笑中颇有几分感慨,“出嫁前,我在沙湾县城的卫生所工作,没想到嫁到城里反而当了菜农。”
另一次没想到是,结婚后本以为这辈子就要跟土地打上交道了。没成想12载之后,1980年石家园子土地就被征购,又告别农民身份,转成了城市户口。
“当时的人,有个城市户口就觉得很满足了。”张浩华回味起当时心境。
告别土地后,自1979年起,石家园子就有人开始对外出租平房。1993年3月,马春生一家率先动工盖自建楼,同年石家园子共有五户人家建楼。渐渐地,当地人都成为了房东。2006年,石家园子各家自建楼告别小锅炉,实现了集中供暖。
老石家园子人都成了房东,而房客中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都有,各民族和睦相处。石家园子三巷45号大院的房东李金贵介绍,几年来院内各民族租住户互帮互助,都喜欢看书读报,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其乐融融。
近五六年来,经济发展快了,石家园子自建房水电暖设施完善,房屋出租率提高,房东们的租金收入也增长了。这些房东不计报酬微薄,主动到社区当起了协管员。自建房房东苏新华说,“作为老住户,我们对石家园子非常有感情,为了社区稳定,我们愿意多付出一些。”
对于30多年来的巨变,马德才颇有感触。他说,“我小时候,乌鲁木齐还有城墙,难得跟父母上趟街(进城),冬天拉爬犁,夏天要步行或骑毛驴。那时,我就感觉到街上的人(城里人)和我们不一样。直到上世纪70年代,石家园子周边繁华了,走路到友好只有5分钟,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农民,与街上人不一样,不是穿戴,而是某种骨子里的。”
做了30多年城里人后,马德才再也没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而新一代的石家园子人,多数也没有依仗父辈自建楼吃租金,而是考学自谋职业,和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没有什么两样。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