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观”,呵护你我他

海外网 11-26 09:56:00

健康,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永恒话题和不懈追求。然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与评判有着不同的理论、思路和标准,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置身良好的生存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优质的医疗技术,如何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如何更好地呵护身心健康?为此,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中医科许彦来博士对此进行了解答。

问:作为中西医结合博士,您对健康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医学上对“健康”又是怎样界定的?

许彦来:从词意上讲,“健”为强壮有力,“康”为平安喜乐,健康包括体魄强壮、生活安逸、适应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单纯从“强健”角度理解健康是不全面的,更不能将健康仅仅理解为“身体没病”,而是包括了人的所有思维、行为等诸多方面。

一直以来,西医、中医都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西医是“生病后保全健康”,注重治已病;中医是“未病前保持健康”,注重防未病。中医学在其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还以健康为思维对象和实践目标,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特的保持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方案,值得全世界系统研究、挖掘和应用。

问: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医养生术、中医健康观也备受人们青睐和追捧,您能为大家推介几个较为科学实用的中医健康观吗?

许彦来:我认为,人们要达到健康的目的,单纯治疗疾病是消极的,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而中医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一点,因为中医既是实践医学,还是绿色医学、低碳医学、自然医学、人文医学,养成良好、科学的健康观,我们自己就能很好地学会养生,自己就能给自己当医生。归纳起来,中医最科学实用的健康观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健康观

中医,自古坚守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和生态健康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日月运行、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地理环境复杂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要想健康就要顺应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来进行调养护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外不伤于六淫,内不伤于七情,正气存内,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百病不生。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人体本身具有的健康能力和自愈能力就会迸发出来,实现内外环境阴阳和合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养生命、延年益寿。

二是“正气为本”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正气盈盛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正气当家,百邪不侵。“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如中医经典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四季脾旺不受邪”等,都表明:人是否健康,疾病能否发生,是否恶化以及预后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自身正气的强弱。因此,在人体发病和愈病的转化过程中,正、邪同时存在,相互关系,“正”是主要的,“邪”是次要的,病人的正气是治病必求的本,是他实现抗病愈病的根本原因。这与单纯强调对抗疾病的西医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阴阳自和”健康观

《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首先强调的就是“法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古人认识到人类跟天地、自然,乃至跟日月是息息相通的。中医强调整体观,不单说人体是一个小整体,人与宇宙、与自然、与天地也是一个大整体。在大整体里面,人必须顺从、效仿它们的变化,保持自身小整体的阴阳自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类似于现代科学倡导的“内稳态”,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受“内稳态”调控,“内稳态”即是健康态。

四是“预防养生”健康观

中医常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人们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注重养生保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世界卫生组织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关。现代人的很多不良生活方式,都让健康大打折扣。比如“饮食不节”,不吃早饭、午饭暴食、晚餐海喝等,都叫“不节”。“不节”还有一个意思:不食时令。这个季节不生长这个东西,你偏要去吃这个东西,这叫“逆之”,“逆之则灾害生”。还有熬夜。睡眠是补充阳气的过程,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但补充阳气的途径几乎就是靠睡眠。睡眠最佳时段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肾只有在这个时段才能“当班”,才能造血,你另外睡八个小时,跟这八个小时就不一样。长期熬夜,疾病必然发生。

问:《黄帝内经》上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在树立好以上 “身体”健康观的同时,“心理”上是不是也要有健康观念?

许彦来:俗话说:身病好医,心病难治。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心理健康观。因为相对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更难发觉和诊断,潜在危险性也更多更大。七情五志,不可过极,过则病生。中医强调“上守神”,“粗守形”,“养生治神”,就是修养意志、精神和境界。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心理不健康,自私自利,那他的身体一定不会健康。

孔子曰:“德润身,仁者寿”。只有好的思想和品德才能支持住人的肉体,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我们既要有“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心境,又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气度。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医养生,即提高一个人的品位、追求和境界,使之开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来源:《解放军健康》2019年第05期  图文\李照祥)